蚕

沙里瑶族乡万亩桑蚕吐金丝多彩凌云


千亩桑园无穷碧,遍地桑农摘桑忙。仲夏时节,走进凌云县沙里瑶族乡弄塘村,只见翠绿欲滴的桑叶随风起舞,白胖慵懒的蚕虫哗哗进食,蚕农们挥动灵巧的双手精心挑选蚕茧。眼角眉梢遮掩不住丰收的喜悦。

“户均一亩桑,柴米不用慌。密植桑,简单蚕,二十七八天见真钱。”这是弄塘村盛传已久的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喜悦心声。

“这批蚕张,过两天就可以卖了。今年行情好,全年养蚕纯收入20万没问题。”该村养蚕大户林华足打开了话闸子。她坦言,*府免费送桑苗,建设标准大蚕房,上门提供技术培训。解决大家养蚕的后顾之忧。年开始,她便流传了村里80亩撂荒的土地,搞起了养蚕。

“一家养蚕,全村收益。”弄塘村副主任农成根“头雁引领”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瞄准桑蚕“短平快”这一商机,极力动员群众加入养蚕业,并采取“致富能人+合作社+基地”模式,共流转了村里亩土地发展养蚕。成功打造了“摞荒土地又生金”的样板。

“一家富不算富,共同富才算富。”如今,弄塘村桑农已经发展到50户。今年,全村养蚕纯收入有望突破万元。养蚕业累计解决村内务工人数人次。通过租用标准大蚕房方式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万余元。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该乡八洞村是典型的大石山区,过去群众通过砌墙填土,将石头坡地平整为一邱邱耕地,祖祖辈辈的群众都是在石头缝里讨生活,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近30年来该村有一半的屯整体搬迁到集镇,把仅有的土地撂荒,随着风吹日晒雨淋日益石漠化。

在石头缝里刨什么产业,既解决群众土地撂荒问题,又能带动群众增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直是八洞村驻村工作队探索的问题。

“流转开垦群众搬迁留下的撂荒地,建成桑蚕产业示范园。”在某一次支部*员大会上,一个谋产业发展的话题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这片沉睡了十几年的撂荒土地得到了激活。

八洞村以*建工作为统领,采取“支部建在产业链、*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模式,通过流转余亩撂荒土地,发动和引进*员、致富能人、种植大户,重新开垦撂荒土地发展种桑养蚕。

如今,八洞村通过在石缝地里刨产业,撂荒土地重新披上绿装。依靠地租、务工、参与种桑养蚕等方式直接带动群众多户余人增收致富,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近2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沙里瑶族乡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对全乡连片种桑养蚕的村、屯,优先修建产业道路,并解决水电设施和蚕房等基地设施。采取桑苗、蚕种、化肥、蚕房建设等补贴*策和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目前,全乡桑园总面积近1万亩,桑蚕总产值有望突破0万元。

图文丨牙宏威岑磊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1137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