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春天来了,蚕姑娘们争先恐后地冒出来,又到了四处给娃撸桑叶的季节。
小时候,在课文中读到巴金先生的《春蚕》。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描写了母亲对孩子们深沉的爱,表达了对母亲艰辛付出的感恩。
文中的母亲养蚕更是为了给孩子们挣学费。
现在时光机转到了21世纪的一位老母亲身上(也就是我啦)。
自从四年级大宝的科学课老师提倡娃娃们人手各养一群蚕之后,全班同学掀起一股养蚕热,娃娃也是心心念。
在娃娃迫不及待的期待下,我从万能的某宝上买回来了30只1龄蚕宝宝,还有50颗卵,以及一套养蚕工具,附赠了两袋克的桑叶。
一开始,娃娃每天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地去给蚕喂食,时不时地和同学探讨养蚕的乐趣。
弟弟看着哥哥养,也讨到两只来养,跟屁虫也是养得兴趣盎然。
我都没去管,以为不用操一分心。
因为,我实在是对软体动物无感。
去年有朋友孩子养蚕,非要送我。
我坚决不要。
然后……这不是不得已而为之嘛。老师布置的观察作业嘛,一定要认真执行。
要听老师的话哈。
02.
没过多久,娃娃们开始反馈桑叶告急。
于是,我赶紧去某宝上再买回1斤桑叶。
这个时候,班里多数孩子的蚕宝宝都没养活。
日子久了,娃娃们的兴趣剧烈退减。
等第二批桑叶寄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差不多忽略了一开始爱不释手的蚕了。
所以说,男人从小就不靠谱,是不是?
然后,养蚕的重任,不知不觉就转移到了我这个老母亲的身上。
03.
从前看一眼软体动物就要起鸡皮疙瘩的我,在俩儿狠心抛弃了他们的蚕宝宝后,我内心狂呼了一阵“苍天啊~”之后,无可奈何又只能勇敢地承担起了喂养这一群蚕宝宝们的光荣任务。
我默念:生命是平等的,怎么可以对生命弃之于不顾呢?
哪怕是一条小小的蚕,哪怕是我害怕的小虫虫。
这个时候,俩儿高兴的时候就翻一下蚕宝宝们的牌,养两片桑叶,大多数时候,他们还有更感兴趣的事情要做。
所谓的三分钟热度,大概就是这样子的吧。
我只好摇摇头,轻叹一口气。
我决定按人类的习惯,一天给她们喂养3次。
哇,然后我发现,她们竟然这么能吃~
还,还特别能拉……
常看到她们边吃边拉。
刚清理完的窝,很快又散满了一粒一粒圆圆的,或墨黑色或墨绿色的软软的便便。
04.
大概是每天都能饱餐,还享受了我这母亲般的爱护——日日给它们清理窝窝,次次换上新的白纸片,保证它们的窝窝干净、干燥、舒适。
这群小姑娘们以火箭般的速度长大。
以前娃娃们每天只给蚕喂一次桑叶,我接手了这个光荣使命感的任务时,一只只还只是黑乎乎的小姑娘。
等到我坚持每天准时准点的3次喂养,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些小家伙们竟然……竟然变得像传说中的又白又胖。
有时候会看到它们蜕皮。
特别艰难的一蠕一动。
到最后,每褪一次,它们就会有新的变化。
黑黑瘦瘦的蚕宝宝们,很快便成了白白胖胖的大姑娘。
从小不点儿,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个子也长长了许多。
这个见证的过程,让我对生命的成长,简直叹为观止。
这不就是我们养孩子的样子嘛?
刚出生给喂奶,包纸尿裤,后来,不知不觉,娃娃就会翻身、坐、爬、走。
一切,好像都在悄然中变样,不知不觉就收获了惊喜。
05.
随着她们的不断长大,原来的大窝,在她们不断长大的躯体下,显得闭塞狭小。
我给她们从小窝挪到大窝,又把她们从大窝里,按照个子大小,分到了不同的窝。
这个时候,我发现……天杀的淘宝卖家,我只是买了30条蚕,TA至少给我发来只……
加上那些蚕卵孵出来的宝宝,就只是粗略数了数,居然有多只……
让我掩面泪奔一回……
自从对蚕宝宝们的起居生活亲力亲为后,我对这群姑娘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一开始,清理她们窝的时候,我一定要借助夹子一只只夹起来,而且,还要强忍着一阵阵的反胃。
现在呢,我可以很自然地把她们抱起来,
有时候还放在手上观赏两下。
她们的身体前端有6条腿,后端有8条腿。
她们喜欢用这些小爪紧紧地裹住东西。
她们挺懒的,很多时候,活动范围不超过直径2厘米的范围。
她们喜欢粘在一起,过群居生活。
有时候,还会互相趴在对方的后背上嬉戏。
而且对桑叶有炙热的真爱。
有一次,我从冰箱取出桑叶,放在装着蚕的塑料盒子上,想要晾一会儿再给她们吃。
那个盒上有几个直径大约0.5厘米左右的孔。
然后,然后……等我忙完回去一看,我滴天呐……
居然有蚕从孔缝中钻了出来……应该是挤出来的吧,看那貌似比孔还要粗的身体,我忍不住目瞪口呆。
但她们横着半截身体在盒子外面,全神贯注地对着桑叶,津津有味地啃着,仿佛全世界,只有她们眼中的那片桑叶。
萌翻了。
06.
以前对桑叶,属于擦肩而过我都认不出来的那种。但自从天天给蚕喂桑叶后,我很快就发现了小区里居然有好多桑树。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才发现某宝买回来的桑叶,真的是不太新鲜。
某宝买回来的桑叶,好坏参次不齐。有薄薄的略黄的桑叶,有沾了泥土的桑叶,有时不时跳出不知名的把我吓一跳的小虫子的桑叶。
于是,我决定每天去采桑叶,为了蚕姑娘们能吃上更好的口粮。
每次喂食前,我都要用纸巾搽干净,再一片片放上去给她们吃。
蚕这种小动物,应该也是有灵性的吧。
养了个把月了,这群姑娘们好像和我越来越心心相印一样。
只要我一过去,她们就会竖立起她们的上半身,好像在和我问候着,又好像在向我讨吃的。
可爱极了。
越看越喜欢。
大概,这就是日久生情吧。
07.
巴金先生的《春蚕》中写道:
推开养蚕室的门,立刻传来一片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似的。那是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
现在,我对这个情境,深有体会。
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一声声“沙沙”的啃桑叶的声音,果真像悦耳动听的曲子。
只是,养了这么久,这些个姑娘们,好像故意不再长大一样,我不免有点儿着急了。
着急后面会怎么样。
娃娃们时常问我:啥时候结茧哇?
我也不知道呀……
但我更在乎的是,我怎么知道她们是要结茧了?然后,像巴金爷爷在文中写的送她们“上山”。
我如何做好她们结茧前的准备?
以及,要是再产下一堆黑乎乎的蚕卵,我该如何保存到来年再孵化?
因为,实在是没地方养啦,而且,这群姑娘们食量巨大,我深感力不从心,快养不起她们啦。
要不,把她们早点嫁了吧……
附:我家蚕宝宝小时候的样子:
和现在的样子:
08.
写到这里,我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巴金爷爷的《春蚕》中,有三次亲眼所见。
第一次“看见”:
“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母亲辛苦劳作至深夜,“皱纹”刻印着母亲的辛苦,但为了给儿女凑足学费,却仍然面带慈祥,爱让母亲忘记了辛苦,唯有盼儿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第二次“看见”:
“母亲把蚕沙大捧大捧地从匾里清出来,姐姐把桑叶大捧大捧地放进匾里。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
“大捧大捧”说明蚕沙特别特别的多,而“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侧面进一步描写了母亲养蚕的忙碌。
母亲用心血和汗水,精心养育着每一只蚕。
第三次“看见”:
“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为了一双儿女可以按时交上学费,母亲起早贪黑,含辛茹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作者借春蚕,来抒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无限的感激之情。
都说家有俩儿万事足。
我愿我娃娃们,也能体会老母亲对他们深沉的爱和开拓的一条新心境。
你看,妈妈这么怕蚕,也能将养蚕养出乐趣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1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