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形成的奥秘,被誉为最美丽的自然现象之一。西方世界认为珍珠是由天使的眼泪或上天赐予的甘露凝固而成,遂被那些抱负不凡的人用来装饰自己的珍品。清乾隆三十七年(),瑞典科学家格瑞尔来到中国珠源,对人工育珠方式进行细致观察,并将技术带回欧洲。由此逐渐揭开人工育珠的神秘面纱。路易·布唐《珍珠》在浙江的湖州,也即杭州以北的一座城市,人造珍珠工场就设置在那里。附近布满了一至两米深的湖和塘,生长着一种很大的蚌,也就是佛像珍珠蚌。这个行业历史悠久。人们把珍珠制造工序的发现归功于湖州的一位本地人,名叫叶纯阳,生活在公元13世纪末。年,法国人路易·布唐在所编写的《珍珠》一书中如是引用了修拉的描述。湖州距莫干山不远,是年夏天,外国人赴莫干山避暑人数日增,不知修拉有无至莫干山避暑的经历,但至少修拉对环莫干山地区的风土人情还是熟悉的。修拉接着说道:“叶纯阳死后,人们在距湖州府40公里的小山,为他建立了一座寺庙;在这个寺庙里他的名声依旧,仍然受到尊重,逢年过节时,人们举行特别的佛事活动来赞美他。这属于一个垄断行业,由某些村庄和家族控制,如果其他村庄或家族想从事这行业的话,必须向叶纯阳寺庙支付贡税,并承诺支付一笔钱作为寺庙维修费用。中国南方人(主要指广东人)也从事这项艺术活动,瑞典人格瑞尔记录了这一切。”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感兴趣课题的细节记录,小山在莫干山的什么方位,以何山为参照物,孰大孰小呢?在人名音译尚未统一、不规范的时代,路易·布唐根据修拉所说将叶金扬译作叶纯阳。无独有偶,清咸丰三年()美国人麦嘉湖在某艺术协会杂志发表论文《中国的珍珠及珍珠制造》,对中国人使用的珍珠养殖方法进行追溯。麦嘉湖曾与英国人海格以及一位居住在宁波的美国医生于清咸丰元年()冬天一起前往湖州,水路走了三天,到达湖州。在一位聪明的当地向导帮助下,找到了德清县钟管镇和十字港(十字港,和钟管镇相邻。大运河来水所形成的河网和湖漾,在德清县又有运河东、中、西线之分,运河西线即俗称十字港,穿过钟管镇茅山、澉山蔡家高桥,与龙溪相连接)做实地调查。终于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亲眼所见能够展现生长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蚌,大致弄清了宁波市场上的珍珠和苏州市场上的蚌的源头就在这里。“在钟管和十字港,大约有个家庭从事这一产业,但是他们的主要收入仍来自种桑、养蚕及其他农业活动。那些不善于管理者,会因为蚌的死亡而造成10%至15%的损失。这种珍珠养殖方法主要归功于当地的一位祖先,他的名字叫余顺阳(YuShunyang),后人为他建立了一座寺庙,并在寺庙中为他刻了雕像,以此彰显他神圣的荣誉。”余顺阳,也即叶纯阳。由于据方言读音记字,难免有偏差。早期的外文书刊,唯英国人海格于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亚洲学会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国自然及人工珍珠生产》中准确使用了叶金扬三字。叶金扬之所以为当地人所知,是因为他发明了附壳珍珠养殖法:“将锡和其他金属的、木质的、骨质的浮雕放在蚌的贝壳和外套膜之间,经2到3年的养殖,即成。”这一珍珠养殖方法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已经了解珍珠形成的原理。这种将自然界珍珠的偶然形成转化成有意识的自觉培育过程,是古人的一大创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当时的浮雕多用如来佛像,故又称佛像珠,每壳上各有对称的三或四行半球珍珠或佛像珍珠,确是奇观。佛像每边放九尊,两边相加成十八罗汉,而且对称整齐,因生产于浙江湖州,故又称湖州珍珠,这种珍珠,当时是最佳的护身符,人们都用来做配饰,也用来装饰庙宇。”清佛像珍珠湖州市博物馆湖州市博物馆藏有清佛像珍珠。为什么麦嘉湖和海格不直接去湖州市区,而要选择到德清县钟管镇?清末之前,德清县钟管镇和十字港一直都是珍珠养殖的中心。人工养殖珍珠引起居住在宁波的外国人的注意已经好多年了,海格和其他人一样,之前误认为当地富商帽子上镶着的珍珠是假的,实际上它们是真正有价值的珠宝。这些人工珍珠产品是湖州及其周边市镇的一项重要贸易品,整个城市都在从事这一贸易。可以设想,很早的时候,湖州养殖的珍珠就作为商品进入了市场,成为城镇贸易的一种重要商品。即便如年《德清县新志》物产卷中还能找到蚌珠、种珠、料珠的记载,“业此者多钟管人”,“近销苏浙,远贩四川,独钟管人能为之”。对于此,我们可理解为钟管镇、德清县的珍珠养殖技艺从叶金扬嗣后的六百余年间发展得已经极为纯熟,且在全国享有盛名。遗憾的是,受传统的匠不入史的影响,叶金扬的生平不详,仅能确考,他生活在13或14世纪,为湖州府人士。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珍珠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叶金扬并不一定是最早开始进行人工培育珍珠的人,奈何关于中国古代人工规模化育珠的记录非常少,而且也较为零散,但将这些记录整合起来就会指向同一个人,就是叶金扬。更值得肯定的是,正是叶金扬系统完善了中国人工培育珍珠的技术,将它发扬光大、传之后世,传到欧洲,传到全世界。叶金扬,完全可以被奉为世界珍珠养殖技术始祖。小山漾叶金扬,这样伟大的人物,应该有一座祠。小山不小,名见经传,位于今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又名翠峰山,境内之小山寺是《茶经》中僧法瑶饭所饮茶故事的发生地,也是以宋武康县令毛滂为代表的武康县令足迹较多之处。其小山漾还可能是“水上陶瓷之路”的起点,历史上本地的精美原始瓷供不应求,甚至还定烧高规格的仿青铜礼器,从小山漾装船,经太湖往无锡、苏州。小山漾美极,明武康蔡汝楠留有名句:“山之有漾也,既藏舟于壑;漾之有山也,则又藏山于泽矣。”何况又有珠之源美誉,好诱惑!然而小山寺今只剩下了遗址,那么,叶金扬祠呢?伊丽莎白·斯特拉克《珍珠》德国人伊丽莎白·斯特拉克于年编译出版的《珍珠》一书称,“为了纪念这位珍珠养殖的发明人,后人为他建立了一座寺庙。寺庙每年都会举办纪念活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可惜德清旧志中没有找到叶金扬祠,也许20世纪下半叶荒芜了,但当地老人们还有印象,每年二月初六有庙会。缘此,近年在小山的东南,旧名前山,今德清县洛舍镇砂村章家桥自然村重建了珠祖神庙,庙中奉叶金扬像,悬楹联:“种髓鳞丸得神玉液;采天灵气纳月善华。”(内容来源南太湖号,作者:莫干山史话,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1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