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隶书的特色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汉隶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特点是略微宽扁、端庄厚重,横画长,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或战国晚期,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从秦代开始,经长期发展、演化,至东汉末年进入成熟期,这时楷书也逐渐出现。东汉末年,钟繇任黄门侍郎之职,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楷书。他所书之楷体,世称“开创了由隶到楷的新貌”,而此时楷书已渐占统治地位;但隶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仍为世人所喜爱,故能流传至今。

随后,隶体不断地变化发展,其书体之特征为:笔画比篆书多了不少变化,不但有横、直、折、勾,还出现点、戈、撇、捺;笔法方圆并用,方又多于圆;逆锋、藏锋、回锋兼施;行笔是或中锋、或偏锋,或二者并存;其笔法的典型特点是波、挑,即平常所说的“蚕头凤尾”,字的形状也由长形变为扁平。

到东汉时,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使得隶书颇富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谓“波”,是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来在楷书中变为了“撇”;所谓“磔”,是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形成“蚕头”一样,再右行,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即挑起如“燕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俯、仰、波、折诸法皆备,笔势灵动飞舞,姿态稳重又不失优美。

书法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在笔画上体现为,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断连、省减结构、横向取势等等,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另外,字距宽、行距窄也是隶书在章法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在结构上,隶书由小篆字形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扁方横势,使得汉隶在字形结构上具有雄阔严整、典雅庄重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在魏晋以后,当时草书、行书、楷书的快速发展,使得隶书渐失主体优势,但作为书法艺术的隶书并没有因此而被抛弃,只是在此时出现了一个比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因碑学的复兴,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板桥)、金农、邓琰(石如)等著名书法家,他们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

清代以隶书著称者有郑黼、陈恭尹、顾蔼吉、桂馥、邓琰(石如)、黄易、伊秉绶、陈鸿寿、赵之琛、何绍基、俞樾、徐三庚、王褆等人;其中,郑黼、陈恭尹、顾蔼吉为专工隶书者;而桂馥、邓琰(石如)、黄易、伊秉绶、陈鸿寿、徐三庚、王褆等人篆字亦不亚于他们的隶书成就;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至于邓琰(石如),虽以篆刻著称,而其所写隶书苍劲浑朴、卓尔超群,所自成一家,是隶书中难得一见之珍品。

到东汉后期的桓、灵两代,汉隶已经大为成熟,书法风格多样、流派纷呈,被称为隶书的“黄金时代”。关于隶书的书法艺术,就遗留下来的优秀典型而论,有“纵逸豪放、挺劲恣肆的《石门颂》,方整雄健、谨严醇厚的《乙瑛碑》,遒劲宽博、瑰丽潇洒的《礼器碑》,雍容端庄、圆润凝练的《华山庙碑》,工整朴茂、典雅灵动的《史晨碑》;再则是骨气豁达、逸致飞动的《夏承碑》,刚健朴着、沉实峻伟的《西狭颂》,遒劲练达、淋漓开张的《韩仁铭》,清俊秀逸、盈和闲静的《曹全碑》,方朴厚重、雄浑酣畅的《张迁碑》等等。”5可说是丰富多彩、争芳斗艳,达到了隶书艺术的顶峰。

————————————————

注释:

1、《书法文化精神》,王岳川/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P9

2、见《从尹湾汉墓名谒木牍谈关于隶八分的一些问题》一文,胡长春/著,来源:网络,发表时间:-11-08。

3、《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黄悙/著,江苏美术出版社,年2月,P1

4、《书法理论与书法百家》,董友知/著,团结出版社,年一版,P13

5、《书法理论与书法百家》,董友知/著,团结出版社,年一版,P17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1422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