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民族的诗歌中,有生命的最美丽的花朵,有激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m.39.net/pf/bdfyy/xwdt/
作者:袁跃兴随着诗词文化成为“爆款”,大众诗词热情被点燃,也席卷了全国各式风格的大小书店,如今市面上诗词普及的图书尤其多,但鱼龙混杂,有不少普及读物,文字错漏百出,采用的故事也都是道听途说,甚至杜撰而来……这说明,真正诗词文化普及阅读,需进一步引导……这使笔者想到几部熟悉的关于诗词阅读方面的图书。追寻中国诗词的源流阅读古诗词时,很多读者或许问:中国诗词的发展源流是怎样的?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何时,是什么样子?由于文献资料不足,现在很难说清楚,但是,成书于我国春秋中叶(约公元前6世纪)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看做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怎样阅读《诗经》?这方面的注释、注解、翻译、解读的作品有多种,周振甫先生的《诗经译注》,是我们古典诗词爱好者熟知常用的一本。周振甫先生是前辈学人,也是中华书局的老编审,一生勤苦校书,乐此不彼,他译注的《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为学界广泛赞誉。《诗经译注》是周振甫先生较有代表性的译注作品,成书于周老晚年。此书年由中华书局推出后,至今已重印四次。《诗经译注》是《诗经》的全译本,对《诗经》进行了详细的注释。作者逐一介绍每一诗句的重要词语的读音、释义、特殊词性。而且,每首诗下都有题解,阐明诗作时代背景、诗旨,及完整内容的理解和翻译。译文内容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其雅,以现代民歌译古代民歌,每句对译,并附有原文,便于读者比照读本。在书中,作者善于采纳古今《诗经》注家之长,并融会贯通,筛汰选炼,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均表述得简明而精当。这本书还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年,中华书局再次对周振甫的《诗经译注》修订,对诗篇的各章译文,作了文字上的统一;对有的译文和注释,根据周老生前发表的有关文章和他讲解《诗经》的内容,略作改动;对一些错字和疏漏,作了订正。周汝昌的“千秋一寸心”爱好诗词的读者,最爱应是唐宋诗词,谁不会吟咏一些喜欢的唐诗宋词名句呢?而说到对唐诗宋词的赏析著作,大都不会忘记周汝昌的《千秋一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笔者便存有这本书。周汝昌,别署解味道人,是著名红学家、古典诗词研究家。周汝昌著有《红楼梦新证》、《书法艺术答问》、《曹雪芹小传》、《献芹集》、《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红楼小讲》等多部学术论著、随笔集,主编《红楼梦辞典》,并编注《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这本书,是周汝昌先生撰写的一部讲解唐诗宋词的名作。周汝昌先生的《千秋一寸心》副题为《周汝昌讲唐诗宋词》。周汝昌怎样讲解唐诗宋词?周汝昌先生说得好: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这是说,作为对唐诗宋词的鉴赏者,品味“古人之诗心”,首先要具备一颗“诗心”,对阅读自己的书的读者来说也要有“诗心”,这样“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才能接近和理解“古人之诗心”,从而产生“诗心”的交融、审美的通感与情感的共鸣。在书中,周汝昌先生都是按照这样的一种鉴赏思路进行讲解的,这其中不仅有诗词优劣的品评、文艺审美的思想和人生感悟,其实也是交给了我们读者一种阅读唐诗宋词的审美方法。这本书中所选诗词作品,并不遵循常见的“文学史模式”,而是完全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并考虑到一般读者的接受水平、兴趣及作品本身的浅深难易。作者写作此书的意图,就是希望引导读者去发现与感悟我国古典诗词的美,所以,周汝昌先生是把唐诗宋词的情思、笔致的深层领略作为了重点讲解的内容。有文化学者赞扬“解味道人”周汝昌先生的《千秋一寸心》,“着眼于领悟原作的情感,强调读者与作者在心灵层次上的交流和契合——这约略近于叶嘉莹女士反复强调过的所谓‘感发’……读诗特别是抒情诗宜用他们一再强调的此法,词更是彻底抒情的,会心解味尤为一大法门。”周汝昌、叶嘉莹曾是已逝“隐藏的大家”顾随先生的高足,他们师弟三人讲诗词的路径风格颇有一致之处,可称为“会心感发派”。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是当今世界汉学家之一,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专家、诗词研究专家,被赞誉为词学宗师。叶嘉莹从事古典文学教学70余年,一直做着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普及工作,认为年轻人应该担负起古诗词、古典文化的传承的使命。叶嘉莹著有《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中国词学的现代观》等多种著作,有深刻的学术影响。而她的《唐宋词十七讲》,在唐诗宋词研究文化领域颇有影响,深受读者好评。《唐宋词十七讲》为年叶嘉莹应辅仁大学校友会、中华诗词学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老干部协会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唐宋词系列讲座之讲演记录,内容是《唐宋词名家论稿》的补充和完善,可以看做是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叶嘉莹举行唐宋词讲座时,有评论说“听众无不钦佩迦陵学养之深醇与对诗词评赏之精辟,言辞清隽,含英咀华,既能深探词人之用心,又能兼顾纵横之联系。”叶嘉莹曾说“词之为体,自有其特质所形成之一种境界”,并引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就是说,词人的词作中所表现者,常是比诗更为深婉含蕴之一种情思和境界,更需要读者之细心吟味,方能有深入之体会。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唐宋词十七讲》,翻阅该书“总序”“序论”“弁言”“自序”,可以看到从叶嘉莹先生,是从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方面讲解唐宋词的,全书十七讲一共论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十五大家。此书大致有这样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既兼顾不同时代词人纵横之间的影响及关联,又特别注意其虽相似而实不同的深微意境;四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五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六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月6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当时,于丹曾在央视3套春节《丹韵词音》节目进行古诗词讲座,而且,于丹有着17年古诗词教学积累,于丹的这本《重温最美古诗词》,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为什么要重温古诗词”一节中说:“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人的年岁越长越需要这样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很多人会疑惑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现在的诸多压力,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歌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唤醒心中的诗意”一节,是《重温最美古诗词》的全书序言: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忙碌、烦恼中我们渴望安静、悠闲,谁没有想起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生命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会轻叹,想起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于丹分析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古诗词的密切的精神联系。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中国人的生命心灵的发展过程中,都可以从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中一一找到对应和联系,所以,于丹借用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的一段话说: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翻阅《重温最美古诗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情哪堪清秋节”“天凉好个秋”……我们体察到的是中国人的时间哲学;“秋风之约:便引诗情到碧霄”、“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中的“秋风”“明月”这些意象,蕴含着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书中最可贵之处,是诗词评析都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生命世界密切联系,使读者对中国古诗词的意象、风骨、风格,有了切身直接的感受。品味唐诗的极致之美年6月,女作家安意如出版《安得盛世真风流:品味唐诗的极致之美》,获得读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1486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