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三言二拍中的明代贸易习惯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将宋元明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编纂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与其后凌濛初编写的《拍案惊奇》初刻、二刻合称“三言二拍”。“三言二拍”中有大量的内容涉及工商业者,其中《蒋兴哥重会真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施润泽滩阙遇友》《转运汉遇巧洞庭红》等十多卷完全是以商人为主人公的传奇故事,详细描述了当时商人的生存和经营状况。“三言二拍”以文学形式记录了民间贸易习惯,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民间法的宝贵资料。贸易习惯产生的社会背景·成熟的贸易网络从“三言二拍”所描述的商人居住地和营业地来看,其地域分布比较广,主要以江南和华南地区为主。商人居住地或营业地具体分布在广东、漳州、徽州、临安、太湖洞庭、吴江、无锡、昆山、苏州、湖州、吴江县震泽镇、江州、襄阳府、西安、河北等。从商人经营空间来看,除在居住地经营外,其长途经营多半到京城、闽广或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从商人的居住和经营的地域空间,可以管窥明代以太湖为中心的成熟的贸易网络。它通过闽广与海外市场相通,通过长江和大运河与国内市场联结。《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商人蒋兴哥家住湖广襄阳府枣阳县,其外公家祖上三代都是到广东“做客买卖”,其父子也都是广东行商。该故事中的另一商人陈商家住徽州新安,却常到苏州和襄阳贩米。《杨八老越国奇逢》中商人杨复祖籍西安,世代在闽广为商。其继承祖业,到漳州商贩。·江南和华南商贸繁盛“三言二拍”描述了江南和华南商业和贸易的繁盛景象。江南和华南是东南海上贸易的重要腹里,并由此与全国各地的商业要地相联通。《施润泽滩阙遇友》描述了明代江苏震泽镇丝绸业的繁荣。镇上居民稠广,民俗淳朴,都以经营蚕桑为业。各家各户的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镇上丝绸牙行约有千百家,远近村坊织成的绸匹都到镇上出售。来自全国各地的丝绸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则描述了成化年间太湖海商往来东南亚贸易的盛况。中国货物被运到东南亚,一倍就有三倍价。换了那边货物,带到中国后也如此。一来一回就有八九倍的利息,所以“人都拼死走这条路”。太湖洞庭商人合伙到东南亚做生意轻车熟路。在东南亚,“众人多是做过交易的,各有熟识经纪、歇家、通事人等,各自上岸找寻发货去了”。太湖流域的商人到东南亚尚且如此,沿海闽浙粤的海商更是如潮水般涌动。贸易习惯中的交易模式和规则·交易模式民间商人贸易活动由牙行组织开展。“三言二拍”记录了三种交易模式。第一种交易模式是牙行主持买卖双方进行集中交易。牙人评估商品的质量、价格,买卖双方支付货物和价款。《施润泽滩阙遇友》记录了震泽镇的丝绸交易的习惯。每逢丝绸交易旺季,外地商人便聚集到镇上。他们选择一家牙行收购丝绸。本镇的织户将丝绸送到牙行卖给外地商人。交易是由被称为“主人家”的牙人主持。“主人家站在柜身里,展看绸匹,估喝价钱”。牙人评定丝绸的质量和价格,并负责称重。外地商人按照牙人评定的价格支付价款。第二种交易模式是外地商人委任代理人在货源地长期驻守,收购货物再分批发运。《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宋金在南京发迹后,到昆山贩卖布匹。他在昆山“下个有名的主家”上货。因为与这位“主家”王公建立了信任关系,回南京前就留下家童三人在王公的牙行“发布取帐”。第三种交易模式就是由“歇家牙行”主持交易。所谓的“歇家牙行”就是兼具牙行、客店、交易当事人等多重身份提供多项服务的“主家”。一方面“主家”是牙人,提供买卖中介服务,比如交易场地、交易信息、评定质量和价格等。另一方面,“主家”提供食宿服务、仓储、运输、借贷和纳税等多项服务。有时“主家”还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自己直接参与贸易。《转运汉遇巧洞庭红》中太湖洞庭商人从东南亚经商回国,在福建入住波斯胡玛宝哈的酒店。这位波斯胡就是典型的“歇家牙行”式的经营。他开店为海商提供食宿,同时自己利用开酒店的便利收购海商的奇珍异宝,从中牟取暴利。·交易规则“三言二拍”描述了商人在经商过程中尊重习俗、惯例和契约的观念和态度。无论是在本土市场的现场交易,还是远在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商人都按照既定规则进行交易。“三言二拍”中描述了商人在进行较大额或特殊的买卖时会签订书面契约。《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中知县石璧摊上官司,其女儿月香被官卖为奴。负责月香官卖的李牙婆持有“朱批官票”。“朱批官票”上面写明官方“判价”。这个“朱批官票”就是特殊的书面凭证。通常奴婢买卖要有书面合同,因为该案是偿还官方损失,可能这个“朱批官票”本身就有合同效力。当商人贾昌将月香赎回时,故事中没有提及再签订其他书面的契约。而《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中谢小娥将自己卖给强盗申兰时,小娥“在埠头一个认得的经纪家里,借着纸墨笔砚,自写了雇工文契,写邻人作了媒人,交与申兰收着”。可见当时奴仆买卖是必须有书面契约的。而贵重货物买卖也需要书面契约。《转运汉遇巧洞庭红》中描述洞庭商人文若虚与波斯胡玛宝哈签订售价五万两白银的买卖契约时,不仅用书面契约详细写明交易内容,而且需要中人签字,买卖双方当事人画押。贸易习惯中的商业文化和商人精神·高度认可商人“三言二拍”一改传统的抑商观念,对商人群体进行了赞扬和歌颂。“三言二拍”记录了为人仗义洗冤的小商贩吕大为、对风尘女子重情重义的卖油郎秦重、拾金不昧的施复、知恩图报的商人贾昌、为父亲和丈夫复仇的女商人谢小娥等一系列的正面的商人形象。“三言二拍”不仅对商人群体的品质进行了正面评价,还指明“衣冠君子中,多有见利忘义的”。经商被视为正途。《叠居奇程客得助》中介绍徽州风俗时说:“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与这一风俗相对应的是对社会对商人群体的肯定。·商业文化兴起随着工商业的兴起,商业文化也应运而生。营利多少成为衡量商人成功和尊卑的新标准。徽人重商,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虽然故事在此只是介绍徽州的地方风俗,但实际上江南和华南地区商业发达的市镇更是如此。《转运汉遇巧洞庭红》也描述了福建沿海胡人商业文化对华人饮食文化的影响。波斯胡玛宝哈对文若虚一行人餐桌上座次排序的依据是商人货单价值的高低。波斯商人风俗与徽州等地的商业文化氛围异曲同工。很难说这种以营利多少为标准衡量个人价值的文化是受波斯人等海洋型文化的影响,还是受我国商业发达地区自发形成的内在观念的影响。但是这种文化与当时的官方文化和价值迥然不同。·商业进取精神“三言二拍”描述了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不畏艰难险阻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不同于普通商人的逐利观念,而是一种大无畏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生活态度。《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描述被称为“钻天洞庭”的太湖洞庭商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乌将军一饭必酬谢》中描述苏州商人王生的经历则生动地展现了商人大无畏的进取精神。苏州商人王生父母早亡,由婶娘抚养。长大后,婶娘资助其经商,却在半路被劫匪打劫。王生十分沮丧,婶娘对他进行劝导,并再次为他凑些本钱。第二次到扬州做买卖,再次被抢劫。婶娘并无半点埋怨,并鼓励他:“我的儿,大胆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难行。”该故事通过商人世家“婶娘”这一人物形象描绘了一种拼搏进取的商业精神。(完)(文章来源:人民法院报)作者/王炳军责任编辑:杨不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1582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