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在中国的历代的书画中,我们可以找出很多以母爱为主题的画作。在众多艺术创作中,母亲是取之不竭的主题;对于艺术家来说,将母亲的形象跃然于画面上,就是对母亲最好的献礼。
清康涛《贤母图》
清康涛《贤母图》立轴,绢本设色纵.7厘米×横67厘米,首都博物馆藏
此画题款为“临民听狱,以庄以公。哀矜勿喜,孝慈则忠”。儿子即将离家赴任,来厅堂向母亲进行辞别。母亲,最知儿子的心情,迈向朝廷,为民做官,此任,乃天下之大任。儿自知此担不轻,依依惜别母亲之时,多想得到母亲的谆谆教诲。画面中描写了对即将离家赴任儿子所做的教诲,将母亲严肃和不舍的情感及儿子恭敬踌躇之意刻画的生动入情。
看得出来,这是一户很有教养的人家,这是一位训练有素的贤母,她爱国家爱小家爱儿女,也正是因为贤母那博大的胸怀,才有了孝顺儿子辞别贤母的动情场景。尊重母亲也是爱,为国赴任也是回报母亲养育之恩的一种方式,因为有国家之安定,才有小家之温馨。整幅画温暖、和谐,放射出一种母性光辉和人性的光芒。
常玉《镜前母与子》
常玉《镜前母与子》55.1×45.9cm年
《镜前母与子》呈现一对圣母与圣子,其并不以巍峨超然的姿态出现,而是寻常家中的一尊雕塑:是肖像,也是静物;是超验的宗教,也是人间的生活。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贬低基督与圣母,反而让此圣像显得平易近人,或许也涵纳了常玉作为一客居异乡的游子对于家乡与母亲的思念。
一尊小小雕塑无疑唤起内心底层对于母亲的怀想,并将宗教从历史与权威中释放,贴近时代,回归人性对大爱的祈求与渴望,在简练中表达现代精神。
罗中立《春蚕》
罗中立,《春蚕》(又名《母亲》)年作布面油画×cm
罗中立先生的《春蚕》,画面中看不见人物面部,留下金丝般发亮的老母亲的银发以及布满干瘪皱纹的额头。烁烁的银发虽无尽凄美,也开阔出人性中最为可贵的光芒。
罗中立细腻的笔触中,充满了对老母亲的深情厚意与无尚崇高的致敬。母亲身着最为普通的深海般蔚蓝而沉静的布衣,卷起袖肘,一双任岁月磨逝而黯淡枯草的手却显得无比灵巧,绿色的蚕叶,灰绿色的春蚕以及在光影投射下又与银色发丝、深色的手、浅色的蚕面自然融入又独立的黄绿色的簸箕,塑造了和谐成功的、具有东方意蕴的光影色彩画面,夺人视觉,强烈而震撼。尤为出彩的就是艺术家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与深情刻画,不仅在光影色彩的构图上,也在肖像性格与情感以及人生哲理的本质上。也因此成就了继《父亲》之后的又一经典作品。
何多苓《母亲》
何多苓《母亲》布面油画50×40cm
“我妈,我跟她在精神上不能完全沟通,但有一种血缘和一种感情,还有一些潜意识的东西。所以,我妈去世后,我最痛苦的就是在精神上没有跟她很好地沟通,这是我最痛苦的一件事。生活上我倒是尽可能地照顾、治病这些都尽力了,这些都不是很遗憾。她那么大岁数了,肉体的衰亡是必然的,所有器官都接近失效了,有时候想起来比较不能释怀的就是精神上和她缺乏一种交流……
其实我想我妈一直对我是特别关心的,我是老大,跟着她长大的,她很引以为自豪的。我妈始终对我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1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