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照片,湖州(浙江),年6月12日浙江南浔王一士:从蚕农到文化遗产守护人6月12日,王一士(后左)和妻子计金妹(后右)在浙江湖州南浔区辑里湖丝博物馆晾晒用于制作蚕丝被的丝棉斗。刚过初夏“芒种”时节,63岁的浙江湖州南浔区辑里村农民王一士比平日更忙碌了。每天,他不但要起早摸黑照料田间桑园的农事,还要在自己创办的民间博物馆里工作。湖州南浔辑里村自元末开始养蚕制丝,出产的优质白丝具备“白、净、柔、韧”的特点。从明朝中叶起,此处生产的“辑里丝”因被指定为皇帝龙袍用料而声名鹊起,年以来,“辑里丝”更因它为中国夺得首个世博会金奖而成为海内外蚕丝市场的品牌翘楚。多年来,王一士始终舍不得丢掉老祖宗传下来的制丝技艺,潜心收集与“辑里丝”有关的物品和农具。年,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王一士越发坚定了自己传承和守护辑里湖丝非遗文化的决心。年7月,王一士创办的集种桑养茧和观赏、体验、教研于一体的辑里湖丝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让海内外人士了解当地丝绸文化,并实地感受源远流长的江南蚕桑农俗。目前,该博物馆收藏有多件丝绸文化藏品,已吸引2万多人次的游客前往参观。新华社记者谭进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jj/1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