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大禹治水所用的泥乘輴,山乘樏是什么样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本文作者:纳兰春蚕东西方文明的上古神话中都流传着大洪水的传说。诺亚建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洪水来临之际,带着家人和粮食上船,船上还载满了各种动物,雌雄各一对,以免遭物种灭绝。而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与西方只会逃避灾难不同,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勇于跟自然界作斗争的史诗。十分巧合的是,大禹治水时也使用了四种交通运输工具,其神秘色彩堪与“诺亚方舟”相提并论。相传大禹治水有方,采取改堵为疏的治理方案,疏通河道,开凿山石。既然挖出这么多土石方,就离不开运输工具。杜甫的一首唐诗就曾提到大禹治水时所使用的四种运输工具。唐·杜甫《禹庙》: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该诗原注:“此忠州临江县禹祠也。”忠州临江县,在今天的重庆市,位于长江的北岸,故以“临江”为名。当地人民为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并祈求保佑一方安宁,永除水患之苦,便建起了一座禹庙。杜甫沿水路离开成都时游览此地,不觉诗兴大起,写下了这首诗。最后两句“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仇兆鳌注引《书传》:“四载,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chūn),山乘樏(léi)。”《尚书·益稷》:“予乘四载,随山栞木。”孔传:“所载者四,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禹)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复返归岳,乘四载以行川,始於霍山,徊集五岳。”舟和车大家都很熟悉,就不用过多解释了,单说“輴”和“樏”。輴,是古代行驶在泥泞道路的一种交通工具,底部类似于雪橇,便于滑行。樏,是古人走山路时乘坐的一种器具,亦称“山轿子”,一般为竹制,由人力肩扛,至今国内的一些风景名胜区,还能见到以此活计谋生的挑夫。不过大禹使用的“山轿子”恐怕是用来搬运砂石的,而不是载人的。在另一本古书《吕氏春秋》中,还提到了第五种交通运输工具,《吕氏春秋·慎势》:“水用舟,陆用车,涂用輴,沙用鸠,山用樏。”至于“鸠”是个什么东东?至今还是未解之谜,由于“大禹治水”没经过沙漠地区,也就没用到这种工具,本文就不做讨论了。“山轿子”是什么样子的呢?本人从网上找了一张照片,大家权作参考。至于泥地中的雪橇,实物照片真的不太好找,我记得几年前看过央视10套的一期《探索发现》节目,名为《淹城探谜》,好像有类似的出土实物。于是又把这个片子重看了一遍,果不其然,片中提到年淹城内城河出土了两条独木泥橇,是古人修筑城池时所用的运输工具。据片中解说员介绍:“我国古代的独木舟形状,大多是尖头尖尾,或者是头部尖而微翘起,尾部呈方形,尾部处留有未挖通的挡水墙。然而与普通意义上的独木舟不同的是,年淹城内城河出土的两条独木舟尾部是敞口的,而且敞口处底板及两侧帮板十分光滑,看不出嵌有挡水板的痕迹。更特殊的是,这两条独木舟头部两侧帮板上部均打有孔眼。”(笔者注:孔眼为绑绳牵引之用)可惜的是,淹城考古工作者将其命名为“独木泥橇”,是根据《史记·夏本纪》:“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而来的。不过我本人更支持命名为“独木泥輴”,毕竟《史记》较之《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略晚,且淹城是春秋时期建造的,即使具体建造年代仍存疑,但早于汉代是肯定的,故应当以《吕氏春秋》所载的“輴”为名更接近史实。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1318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