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陕西农民挖沙挖到金蚕,拒绝文物贩子收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409889_lab.html

高适有诗云:“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自古以来,农人养蚕,蚕吐细丝,虽不可食,织布穿衣,有多余者,与人交易,换取钱财,蚕,古人爱之晓之。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喜欢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雕琢、制作成器物,在考古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诸如牛、羊、狗等饲养类动物。当然,除了这些现在仍旧十分常见的动物之外,在古代社会,蚕也是古人十分钟意的一种动物。随着养蚕技术的提高,人们对蚕的身体结构有了更多的了解,在陕西省石泉县就曾出土了一只鎏金金蚕,值得一提的是,这只“金蚕”并非由专家考古发现得来,而是由一位当地地地道道的农民偶然发现的。

我们都知道,在18-19世纪时,美国曾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淘金热,当然,在我国的许多地区,虽然没有刮起美国“淘金热”那般猛烈的飓风,可也有过一些“淘金”浪潮。

在上个世纪的陕西石泉县地区,生活着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谭福全,家中生活全部都仰仗着田间的粮食。后来,谭福全发现家乡许多人都通过淘金赚到了大笔钱财,于是闲暇之余,谭福全也来到了河边,准备碰碰运气。

一般来说,淘金是一项运气活,运气好的话,能够改写命运,可大部分时刻,人们往往空手而归,谭福全亦然。

然而,在年的一天,谭福全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好运。这天,他像往常一样下河淘金,忽然间,他从河里捞到了一个“金蚕”,虽然这只“金蚕”的表面部分位置已经暗沉,谭福全也没上过什么学,无法判断这只“金蚕”的真假。但他转念一想,数千年来,陕西地区孕育了众多王朝,在自己的家乡发现历史文物的几率便更大了,于是谭福全将“金蚕”在衣服上简单擦拭干净后,便将它揣进了口袋。

一开始,谭福全并不愿声张,一来自己并不确定“金蚕”的真假,二来一旦知道的人多了,难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可在旧时代,虽然人们没有方便的社交软件,可一来二去之间,谭福全在河里淘到一只“金蚕”的故事便传开了。

不久之后,从远方来了一位文物贩子,他主动找到了谭福全,在亲眼见识过“金蚕”之后,表示自己愿意出八千元的高价买下这只“金蚕”。

谭福全一开始并不想将“金蚕”卖给别人,于是当即拒绝了文物贩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文物贩子似乎预料到了谭福全会拒绝他,再次提出了两万的高价。

在现在看来,两万元似乎并不是多么昂贵的价格,可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常将那些富豪唤作“万元户”,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两万元对谭福全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诱惑。

当时许多看戏的人都以为谭福全一定会将“金蚕”卖给这位文物贩子,可经过一番思量后,谭福全再次拒绝了他。

原来,谭福全虽然爱财,可当他听到文物贩子愿意出如此的高价买下这只“金蚕”,那便更加说明这只“金蚕”价值不菲。在谭福全看来,如此珍贵的文物,实在不应该成为自己谋利的工具。

年,谭福全将这只“金蚕”主动上交,捐赠给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纠结了一年之后,“金蚕”终于回到了它应该存在的地方。据悉,博物馆方面奖励了谭福全一百元的路费,一方面感谢他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更多人能够主动上交文物。

拿到“金蚕”后,博物馆立刻派出了专业人士对它进行检测、鉴定。经过专业人士的鉴定,这只“金蚕”其实是鎏金铜蚕,被发现时,蚕体表面的鎏金已经脱落了不少。

经过测量发现,这只“金蚕”长为5.6厘米,腹部为1.9厘米。但从外形看来,形象饱满可爱、栩栩如生。根据史料记载,这只鎏金铜蚕是西汉时期的产物,它所承载的悠久历史令它更为珍贵。西汉时期,当地盛兴养蚕,丝织品不仅销售到国内,更远销到其他过度。为了褒奖蚕桑的生产,西汉皇帝往往特赐鎏金铜蚕。由此一来,鎏金铜蚕便成为了当地独特的纪念品或殉葬品。

如今,这只鎏金铜蚕不仅被评为了国家一级文物,更成为了安康市的一张精美的城市名片,它产生于遥远的古代,穿越千年的时间后,在现代社会仍旧闪闪发光。

在这样一个物质的社会里,爱财几乎成了每个人的属性,可我们的生活并不只有物质,精神同样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倘若我们每个人都能如谭福全一样,面对金钱的诱惑时,还能从诱惑中抽身,为国家、社会考虑,那么我们所身处的社会,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精彩。

参考资料:《石泉县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1423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