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都市养蚕人民资讯


邻居向我打听,哪儿有桑叶可采。我一听,就忍不住幸灾乐祸地笑了:“哈哈……终于轮到你们折腾了!”她一脸苦笑:“是啊,科学课要求大家养蚕,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可上哪儿弄桑叶去啊!”这采桑叶的烦恼,几乎是每位小学生家长都要经历的。   养蚕这项作业,孩子们是很乐意做的,捏着老师发的一个小小的透明塑料袋儿,献宝似的给我看袋子里那几粒比芝麻还小的黑点儿,我一看,脑袋顿时嗡的一声大了!蚕卵孵化后那蠕动着肉身令人一看就起鸡皮疙瘩,更为头疼的现实问题,是喂蚕的桑叶到哪儿采呢?我对桑叶的最初印象来自汉乐府里的《陌上桑》:“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短短的十个字,却让人对这种闲适美好的田园风光心生向往。可在现实的都市里,桑树并不多见,偶尔在某个犄角旮旯不显山露水自生自灭地长着棵野桑树,似乎谁也不会多看它一眼。但每年一到四五月份,却常看到有人在那树下垫砖踮脚,拼命地拉扯下枝条采桑叶。这种野桑,因为无人修剪枝条,多成长得恣意高大,于是只要手所能触及的枝条,都是光秃秃的,顶上却郁郁葱葱。原来这桑树不管长在哪个角落,都会被猎犬般的家长们发现,铭记在心,口口相传。更别说杭州城内那几片著名的桑林,年年这个时候都被家长们惦记得紧。那能在寸土寸金的都市里生长的桑林,身份自然是非同一般,都是搞科研用的。其中一片在浙大华家池校区内,是浙大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的研究基地,而这个系的前身就是当年的蚕桑系;另一片则是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的。开始这两片桑林,还是半开放式的,有家长带孩子来采上几片,也不太加以阻止,但架不住采得人越来越多,只得围上高高的铁栅栏,并立一块醒目的警告牌,上书:“此处桑树系科研所用,随意采摘等同偷盗行为,希望家长以身作则,不要给孩子错误的示范!”警告牌上的语气很严厉,可仍挡不住一些采桑心切的家长,栅栏边缘臂之所能触及的一圈桑树,几乎片叶不留。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乡下有亲戚的好处来了,杭嘉湖地区素来是蚕桑之乡,周边农村多少还是保留了一些桑林,就有孩子爷爷奶奶每周特意回老家一趟,采上一大包桑叶带回来,保存在冰箱里,供一周喂养所用。而孩子、家长之间互赠桑叶,则是升华彼此友谊的绝佳途径,受者皆感激涕零。当然桑叶还有个来处就是网购,在电商如此发达的今天,无所不卖的电商当然不会错过这等大好商机,只是网购的桑叶常有猫腻,孩子的一位同学养的蚕吃了网购的桑叶,一夜之间全部毙命,行家判断说那桑叶上有农药残留;还有位同学的妈妈网购了两大包桑叶,卖家很大方,买二送一,附送了一小包蚕种,别小瞧那一小包蚕种,这一孵出来就成了无数条,每一条都嗷嗷待哺,桑叶需求量激增,隔一天就得网购上几大包,那妈妈直叹这生意做得太精明!都市里的孩子养蚕,长见识,增学问,添趣味,却大不易。文/王秋女本文来源:北方新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1428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