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在浙江雅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云龙基地内,采茧机正开足马力,工人们动作麻利地将一盘盘结满蚕茧的方格簇放入机器内,按钮轻轻一按,雪白的蚕茧纷纷掉落,不一会儿就有了满满一堆。这里是我市首个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蚕桑生产基地,它改变了千家万户分散养蚕的现状,为我市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机遇。“蚕宝宝上山不用草,爬上能够自动升降的方格簇就好了,特别方便。”在现场帮忙的周王庙镇云龙村村民唐雪夏说道,以前自己家里养蚕,都靠手工操作,日夜操劳非常辛苦,现在有了机器帮忙,简化了养蚕工序,节省了劳动时间,轻松了不少,养出的蚕茧质量还高,她挺乐意在基地做帮手。云龙村是远近闻名的养蚕村,有着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云龙村一直致力于蚕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云龙村党委书记范卫福表示,在蚕桑文化的传承中,种桑养蚕的源头是根本,云龙村通过五年时间与浙江米赛丝绸有限公司和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目标是将云龙村打造成全国种桑养蚕示范基地。年浙江米赛丝绸有限公司和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浙江雅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万元。示范基地一期固定投资多万元,包括蚕室面积多平方米,生产资料仓库、烘茧用房及茧库平方米,桑园面积亩,年饲养蚕种可达张左右。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期于今年四月基本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期目前还在规划当中。(企业供图)据浙江雅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蚕技术负责人龙凤鸣介绍,基地内蚕室分为小蚕室和大蚕室,小蚕室采用高密度叠放式塑料蚕框,提高蚕室利用率的同时,可以降低饲养成本。大蚕室饲养采用地面条桑育的形式,配套电动喂叶消毒轨道车和电动升降方格蔟、自动采茧机等,大幅提高养蚕效率。同时,蚕室采用钢架结构搭建,配备湿帘系统和新风循环系统等,实现智能化精确控制蚕室温湿度和空气质量。“现在正在采的蚕茧已经是今年的第二批,一共饲养了蚕种35张。”看着眼前干净且饱满的蚕茧,龙凤鸣笑眯了眼。她告诉记者,第一批共饲养25张蚕种,五月底采茧完成,总产茧量.7公斤,单产49.1公斤/张。龙凤鸣表示,相较于人工散养,规模化养蚕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虽说产量上区别不大,但人工成本大大减少,而且标准化养蚕让蚕茧出品更加优质。“生产优质蚕茧,打造示范基地只是第一步。为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大家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创意创收。”范卫福告诉记者,“云龙村产茧,浙江米赛丝绸有限公司进行缫丝加工,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制作丝绸服装,最后再通过云龙的乡村旅游带动销售,这就是我们期待打造的完整产业链。”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1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