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招远蚕庄镇好几个村都带有马埠的前缀,


招远市西境蚕庄镇灵山北麓有一条沟壑,源东流西汇入曲城河。就在这条沟壑的南崖山地上,自西向东坐落分布着四个山村:马埠王家、马埠徐家、马埠胡家和马埠陈家。从名称上不难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带有一个“马埠”的前缀,这是何讲究呢?对此,这四个村的村碑上都刻写着这样的字句:“此地宜牧马。”从地形上,这里依山傍河,宜牧马诚然不假,但又是谁在这里牧马呢?(曲城和马埠的位置示意)在古代,马既可以拉车耕地,也可以骑乘作战,因此被视为国家战略资源。通常都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称作“马政”。也就是说,大规模的养马,在古代通常是官方行为。结合招远的历史资料来看,古代最有可能在此牧马的,当属西汉初期的曲成侯国。根据司马迁在《史记.高祖侯者年表之十八》中记载:秦未,曲成人蛊逢(虫达)与同乡青壮年共三十七人于芒砀投奔刘邦麾下。而后,在亡秦灭楚的征战中,战功卓越。汉高祖六年,蛊逢被刘邦封为曲成侯,封国的都城就是曲成故城,即招远市蚕庄镇西曲城村附近。蛊逢到达封国之后,提倡垦荒种地,在扩大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开展畜牧蚕桑等多种经营。地名资料记载,现今曲城周边的蚕庄、柳杭、柳源、桑园等村庄,相传都与汉代的农业生产有关。后来,蛊逢以将军身份“击燕、代”。燕、代位于边塞,有牧马之利。或许就是这段经历,让蛊逢认识到了养马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蛊逢在去世之后,被汉朝皇帝赐予“圉侯”的谥号。何为圉侯?圉音yu,《说文解字》解词:圉,垂也,即边境;一曰圉人,掌马者,负责饲马之人。由此,惠帝赐谥圉侯,所以对蛊逢可以视为:1、东莱边陲守境者;2、掌管饲马的侯。这也算是西汉曲成侯国养马的一个佐证吧。当年既然大批牧养马匹,则就必须设厩栏,所以就选择了城郭以东、仅为一河之隔的台地上。后来,经过历史的推移变迁,虽然饲马已无,但此地却永远地留下马埠美名。根据历史资料推敲,这或许就是这几个冠以马埠前缀的村庄起源吧。(曹景廣)(作者简介:曹景廣,号靈山居士,年生人,招远籍。他致力于研究招掖交界一带的风土人文,著述颇多,代表作品有《西曲城村的时代留影》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1505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