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蚕茧还能做卡片和SIA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国之大,对它的爱是从家乡开始的。我们所在的家乡——吴江,世代以来皆以丝绸久负盛名。于是,在微凉的初冬,北外苏州附校幼儿园全体老师和孩子来到了位于丝绸小镇震泽的太湖雪桑蚕文化产业园,这是一次生动有趣的户外实践活动。迎着晨光,我们出发啦!孩子们挎着准备好的小水壶,背上小书包,里面装着午餐后要和小伙伴们分享的食物,坐上大巴车整齐地从学校出发了。“桑蚕园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可以看到蚕宝宝吗?”“我可以摸一摸蚕宝宝吗?”满腔的好奇使得四十几分钟的车程也变得短暂起来。抱着满满的期待,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孩子们走进了桑蚕文化产业园,在讲解员阿姨的带领下开始了发现之旅。蚕的一生——育蚕课堂“蚕宝宝的卵可以放入冰箱冷藏吗?”大部分的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会把蚕宝宝冻坏的”。有的孩子则大胆猜测,认为可以放入冰箱。原来,把蚕宝宝的卵放入5度左右的冷藏室10-20天,是不会把它们冻坏的,这样做可以推迟它们的孵化。信息量满满的育蚕课堂里,孩子们认真地倾听,积极互动。听了周老师的解答,孩子们豁然开朗,忍不住感叹一声“哦,原来是这样啊”。周老师的讲座生动有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蚕宝宝的身体结构、生命周期以及养蚕该注意的地方。蚕的房子——多彩蚕茧蚕宝宝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走进展厅,每个年龄段的蚕宝宝的生活状态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蚕宝宝摸起来软软的、凉凉的。教室里养在小小塑料盒里的蚕宝宝,在这里有了各种各样的房子,有柴笼做的、有菜子梗做的、有方格的、有塑料的。住在方格形房子里的蚕宝宝。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用手去探索环境、感知世界。展厅里的宝藏吸引着一双双好奇、求知的眼睛。专注的眼神,是你最可爱的模样。每一次停留都能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神情。虽然有很多还无法理解的内容,但是丝毫不妨碍他们的观察和思考。参观完文化展厅,中大班的孩子们一起制作了茧花卡片。原来,除了白色的蚕茧,通过喂家蚕带颜色的饲料,可以获得不同颜色的彩色蚕茧,这些彩色的蚕茧可以用来做各种各样的手工。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纷纷制作了自己的茧花卡片,锻炼了小手精细动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把彩色蚕茧做成的花瓣穿过小洞拧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花。正如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这个活教材里,孩子们能从中学到经验和知识,这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蚕的作用——蚕丝制品蚕结茧、茧抽丝、丝成锦缎。蚕茧抽出蚕丝可以加工成丝绸和丝绵被,用手轻轻地摸一摸雪白的丝绵,“哇,好软好滑啊……”孩子们还亲自体验了手工抽丝机,亲眼目睹了丝从茧上面一点一点被抽离的过程。“蚕茧真好看啊!”“原来我们盖的被子里面是这样的。”“好想躺在上面睡觉呀!”蚕的食物——桑园野趣一个上午的参观,小书包、小水壶背了一路,也没有孩子抱怨或是喊累。走在桑树园里,远远地就闻到了野火饭的香味。软软的糯米,咸香的菜肉,一碗饭下肚,孩子们都露出了满足的神情。“小羊小羊,你饿了吗?我来喂你吃蔬菜。”野餐结束,孩子们一起收垃圾、叠野餐垫,保护环境,从小做起。回去的路上,有些孩子抵挡不住睡意来袭,在座位上沉沉睡去,也有的孩子依然沉浸在活动的欢乐氛围中,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他们每个人,都有满满的收获要回去和亲爱的爸爸妈妈分享。“你的菜饭看起来好美味!”“把垫子叠成小方块,我们一起收起来。”中国蚕丝文化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北外苏州附校幼儿园也始终坚持让幼儿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里学习,让孩子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这种非正式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他们来说更为深刻。与此同时,多一些形象性的感受和体验有助于孩子理解家乡的文化,从而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爱,由此再进一步升华出对祖国的爱。每一刻,教育都在发生,而 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认真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为什么”,认真地对待孩子每一次情绪的触动,为了他们更好的成长,为了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文字

王静华图片

魏晨飞编辑

孙静审核

罗天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494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