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赏嘉兴民俗丨蚕桑织思


程少为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05703.html

1月24日讯(新闻综合频道记者万英杰张陈阳)

桐乡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传承区和保护地。发达的蚕桑业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蚕桑文化,蚕桑制品也是遍地开花,嘉广集团新闻综合频道推出系列报道《赏嘉兴民俗》第二篇《蚕桑织思》, 进桐乡市洲泉镇的湘溪村,看看古法手工蚕丝被制作过程,听听他们关于蚕桑的记忆。

桐乡市洲泉镇湘溪村的一处老屋内,工人们正在制作蚕丝被,选茧、煮茧、剥茧、蓬松棉兜、晒棉等流程都是在这间老屋里完成的。

在老屋最里面,是选茧和煮茧的场所,好的茧子是好的蚕丝被的关键, 双宫茧,双宫茧是指茧内有两粒或两粒以上蚕蛹的茧,不能缫丝,却是制作蚕丝被的 之品。选好茧子就要放入锅中煮茧,煮茧能让蚕丝脱胶,脱胶之后的蚕丝被不易板结,可以做到免翻新。煮茧的水也有讲究。

桐乡市洲泉镇湘溪村村民陆娟梅:我们一定用天然河水,过滤干净,进行煮茧洗茧。煮茧时候必须放入一定的碱(才能将茧子煮熟),煮完之后就用清水不断的洗,洗干净为止。

煮好的茧子就要剥茧,用指甲剥开蚕茧然后掏出茧中的蚕蛹,并把蚕茧撑开扩松绷套在手上,待叠至到5-6层的时候取下并轻轻拉成正方形的蚕丝小片,扩成袋型。

桐乡市洲泉镇湘溪村村民朱凤娣:在剥茧子的时候,先把茧子在水里养松,再找到最薄一处,挖洞,取出蚕蛹,再把丝绵套手上。

把蚕丝小片套在一个弓形的竹制工具上,就成了一个个湿的蚕丝棉兜,湿棉兜要一个个扎在绳子上,在阳光底下晾晒。等晒干后,工人们就将带着阳光温度的丝棉兜拉成薄面,这个步骤最讲究工人们的技术,要将丝棉兜扯成薄匀如纸才可以,这个步骤费时费力,一般35个左右的蚕丝棉兜可以拉1斤被胎。扯好的丝絮再经过堆叠,固定,翻被和手工定位,一床蚕丝被就大功告成了。

这座老屋在30多年前是洲泉镇的 的染厂,经过时间流逝,染厂移址,这座老屋渐渐变得破败,村民劳银宇便将这里承包,用于制作手工蚕丝被,让手工蚕丝被和这座老屋能够活得更久。

桐乡市洲泉镇湘溪村村民劳银宇:这个作坊现在规模越来越小了,因为会做蚕丝的人就一年比一年少,这是一个老底子的文化传承,现在会做这种手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像我们整个作坊里面,我们的阿姨奶奶们平均年龄应该在68岁到70岁的样子。

现在劳银宇在尽可能的通过网络宣传,让更多的人熟知手工蚕丝被,让手工蚕丝被能够走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桐乡市洲泉镇湘溪村村民劳银宇:其实我们整个的一个蚕丝的生产加工整套流程,它在年的时候已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也是非常的了不起。

在与劳银宇的交谈过程中,她一直在提起一条路。那是一条小小的石板路,却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湘溪村的祖祖辈辈们都是通过这条小路,走向桑田,回往家中,这条小路的路线也已经刻在湘溪村人的骨子里。

桐乡市洲泉镇湘溪村村民劳银宇:每年我走的时候时候,我爸都会跟我讲起来就是说这条路,我们几岁的时候就跟着他们的爸爸妈妈走过,爷爷奶奶走过那条路去干活,所以那条路对他们这代人而言,意义更加慎重,但是对我们而言,我们要去铭记它。

在路的尽头,曾经有一座老桥,现在已经被拆除了,但老桥拆下的石头一部分被送去建造新桥,还有一些则被捐到了作坊的屋后,当做台阶,每当工人需要打水,便会重新踏上这些条石。老桥被拆了,却换了一种新的方式存在于湘溪村民的生活中,就如同着蚕桑文化一般,在年轻一辈手中,用新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1077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