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很冷,为了御寒,人们采取各种手段。现代人穿的是羽绒服,家里安置的是空调与暖气,那么古人是如何御寒的呢?古人在御寒方面其实也尽显智慧。在御寒的衣物材料方面,古代主要有葛、麻、棉以及绸。绸的历史很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掌握了用蚕丝织绸的技术。古代的棉花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最早的棉花是草棉与木棉,而我们如今的棉花是陆地棉。性能上前者完全无法和后者相提并论。葛和麻是植物的皮纤维,在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人身穿麻衣的描述,穿麻衣的一定是普通人,富贵人家绝不会穿麻衣。最早普通人御寒时,就是用葛麻的絮状物填充到冬衣里面,御寒作用并不明显。棉花技术是在宋朝之后才有的,棉花代替了葛麻做填充物,御寒能力大增。而有钱人一般选择蚕丝经特殊工艺制作成的絮状物填充,御寒效果更为显著。还有一种御寒衣物是动物的皮毛,最早人们直接穿皮衣,后来就成为富人的专属。御寒作用最突出的是貂裘以及狐裘,效果差一些的是羊裘等,无论是怎样的裘衣,都不是普通人能穿得起的。在《红楼梦》一书中,有书中富人穿貂裘的情节,除了穿貂裘,大观园的人们还有手炉暖手。手炉是由铜制作的,大小如同小瓜。里面有内胆,放置燃烧的木炭。木炭燃烧的热量通过镂空的炉盖透出来,以达到暖手效果。因为古人衣袖很长,手炉可以直接收到袖中,所以手炉也叫做袖炉。有手炉,自然就有足炉,足炉有螺帽,注入热水之后,将螺帽拧上,然后套入布袋中,足炉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暖被窝。在居所当中,古人也采取了各种手段用来御寒。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火塘技术。所谓火塘,就是挖一个四方坑,四周垒上石头,可以用来烧火做饭,火烧起来就能抵挡寒气。火塘的驱寒效果很好,不过火势不好控制,秦朝之后发明了瓮炉,用木炭取暖。木炭的燃烧时间长,在瓮炉中可充分燃烧,供暖时间长久,很受有钱人,特别是君主王侯的喜爱。在秦朝的旧址中,还发现有特别的设计,用筒瓦扣起来,组成了火道,出口处直接与灶台相连,这种设计与现在的暖气十分相似,可见古人的智慧有多高明。相同原理的设计在紫禁城中也有,紫禁城是在宫殿下挖一条通道,然后直通到宫殿外,宫殿外烧火用来供暖。除了这些“高大上”的供暖,也有比较粗暴简单的手段,如三国时期就有的“火盆”。顾名思义,所谓火盆就是在盆中生火,一般用的是木柴。这种技术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如今在很多地方的风俗就与火盆相关,比如新娘要跨过火盆,寓意是去除晦气。除了穿的用的,在吃的方面也很有讲究,古人经过一代代人智慧的沉淀,明确了冬天时有养生效果的一些食品,并写入了相关著作中。众食材中,比如枸杞、糯米、红枣等,都可以补充元气。除此之外,像鹿肉、牛肉、羊肉等食品的效果也很好,这一点同样在《红楼梦》中有所体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12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