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一些地方的小学生家长就进入“找桑叶”模式。据悉,在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中,有“动物的一生”课程内容,需要学生通过饲养蚕、观察蚕,了解蚕所经历的各个时期及特点。因此,养蚕成了不少小学生的任务。
满城寻桑为养蚕一哄而上挺胡闹
观察蚕宝宝的生长,不仅是一种科学素养教育,有利于培养耐心和责任感,还可以让孩子目睹生命成长的历程,激发其对生命的珍惜之情,可以说养蚕是很多乡村孩子童年的美好记忆。但是,孩子一旦开启养蚕活动,才发现与小时候的记忆完全不是同一码事。
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食量极其有限,购买时商家赠送的桑叶还能顶得住。可是,随着蚕宝宝一天一个样地变化之后,“食粮”迅速告急。不管满城寻桑有多难,为了帮孩子完成科学作业,家长也还是会千方百计找路子,而从线上或线下购买桑叶则成了主要方式。
一些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多家店铺销量接近10万。除了网上购买桑叶,桑树盆栽也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学生的作业却变成了家长的“买买买”。
生命教育也不见得就一定要养蚕
学校让孩子来养蚕,写观察日记,出发点是好的,但日夜照顾蚕宝宝的工作,后来几乎仍是落在了家长肩上,当“满城找桑叶”成为孩子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蚕宝宝吃了打了农药的桑叶,生命的惊喜变成生命的劫难,不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也背离了培养孩子兴趣及动手能力的教育目标。
其实,观察动物的生命周期不必囿于养蚕,家里的猫、狗、金鱼都是非常鲜活的教材,甚至养花种树都是不错的选择,既方便操作,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参与感,也因地制宜,事半功倍。
如果,每个学生依据不同情形和兴趣饲养不同东西,大家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分享更多生命的奇迹,岂不更好?
养蚕和找桑叶虽然只是小事
但其折射的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类似这种脱离实际、墨守成规、变相加重课业负担的课程很多,让家长们头痛不已,“满城找桑叶”的“桑心”事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镜鉴,希望有所改进和反思。
学校不能做“甩手掌柜”,家长也要端正认识。换个角度审视,寻找桑叶也可以成为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契机。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能否通过科学方法找到替代品,鼓励孩子与同学一起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直面挑战的过程本身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这样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不无裨益,不要什么事情都急着“包办”。
出品
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来源
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网编辑
姜玉函责编
李雪主编
崔靖芳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分享游记与攻略,展示美景与美食,在这里,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1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