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食俗是构成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各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浩如烟海的民俗中,饮食习俗属于物质民俗范畴,它是民俗中最古老、最富特色、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各民族食俗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着各民族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的精神面貌,是与社会发展各阶段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生活方式等条件相适应的。
布朗族的传统日常食俗
云南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和打洛等山区,其余分散聚居在云县、镇康、永德、双江、耿马、澜沧、墨江、景东、保山、施甸、昌宁等市县。
布朗族
云南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两侧山岳地带。西部有高黎贡山京牢山,东部有碧罗雪山、无量山。其村寨大多建筑在海拔~米的亚热带山区的中腰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珍禽异兽和药材丰富。布朗族主要从事农业,山区种植旱稻为主,主食大米,辅以玉米、薯类。种植蔬菜、饲养畜禽肉类以牛、羊、猪、鸡为主,是副食品的主要来源。善制茶,特别好吃酸味食品,喜食虫类食品,嗜酒,男女都有嚼烟和嚼槟榔的习惯。烹调技法以煮、炒、烤、烧、蒸、舂常见。
布朗族村寨
布朗族的主食擅长于用罗锅焖饭和竹筒煮饭。平时,用罗锅或土锅焖饭,现煮现吃,清香可口。布朗族男子还擅长用竹筒煮饭。熟时,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就吃。这种竹筒饭具有新竹清香和炭火的烘烤味,吃着香甜可口。布朗族的蔬菜除种植外,采摘的野菜和野生香料较为丰富,如大野菜、苦芹菜、水芹菜、野苕、黄水菜、水香菜、野荞菜、芭蕉花、苦连菜等三十多种。
布朗族的竹筒饭
布朗族制作菜肴普遍采用清煮、烧焐、烘烤方法。清煮最为常见,先将水煮沸,放盐巴、辣子后,放入切好的蔬菜或肉、鱼类等,煮熟后即食。烧焐是将肉、鱼、菌类、野菜等洗净剁细,用芭蕉叶包成小包,埋在火塘灰火中,待发出香味时即可食用。烘烤时将肉切成小块,用竹签串起,在火塘边用微火慢慢烘烤,熟后香、脆、咸,美味可口。布朗人说:“不吃烤肉,不算尝过肉香。”
布朗族烤肉
布朗人喜吃酸笋、酸菜、酸肉之类的食物,将肉类或菜蔬加入盐、辣椒、生姜等佐料放于罐中,面上放米饭,放在火塘边烘数日,待其发酵而成,食时味酸带甜,很开胃口。
布朗族酸肉
布朗族有吃生和蚁卵的习惯,将鱼、虾、蟹剁细,拌以小米辣、芫荽、生姜等佐料稍腌片刻,即可生吃。布朗山有一种黑蚁,在松树下营巢,黑蚁产卵数千,布朗人常挖食蚁卵,可凉拌、煮汤等。
蚂蚁蛋
双江一带的布朗人有做水酒的传统,每到秋收以后,家家户户都做水酒,是待客的佳酿。
布朗人群居的布朗山至巴达一带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之一,他们会制作很多不同香味的茶叶,主要有散茶、竹筒茶和酸茶。散茶,又称大子茶,是将鲜茶叶经炒后杀青,置于竹席上,用手搓揉软,置于阳光下晒晾几日即成。竹筒茶制作方法别致,将夏天采来的茶叶炒熟后倒入竹筒内,用阔叶封口。待饮用时,将竹筒在火塘上烘烤一会,待竹皮焦黄后,剖开竹筒即可饮用。酸茶是将鲜茶入锅炒熟后置于室内潮湿的地方,等茶叶发酵变酸后装入竹筒,封严盖口,埋入土中数月后取出饮用。酸茶,一般妇女都会制作,她们喜欢把酸茶放入口中嚼细咽下,以帮助消化和解渴。酸茶是当地名产,除家用外也是布朗人待客、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竹筒茶
布依族的传统日常食俗
云南布依族主要分布于罗平县、富源县,自称“布依”“布越”,他称“夷家”“仲家”。信仰原始宗教。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民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尤喜吃糯食。种有蔬菜、葱、姜、蒜、辣椒,其中以竹笋、薯类、瓜豆为主要副食品,善制腌菜,以独山盐酸著名。猪肉是主要肉食来源,鱼虾螺虫较多,好吃狗肉。饮食讲究卫生,喜食酸辣脆嫩香的菜肴,嗜酒,好客,以歌敬酒风情别致。常用煮、炖、腌、冻、炸等烹调技法,所制菜肴具有新鲜、素雅、朴实、爽口的特点。
布依族
云南的布依族是一个勤耕善织的民族,水稻产量较高,家庭手工业可以自给自足,间以市场出售,尤以竹器编织突出。居住地翠竹成林,高大茂密,既可捕捉松鼠、竹鼠、竹虫,又可采集粗壮甜嫩的笋子,因气候湿热,蔬菜产量不高,而竹笋则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取竹编织出各式炊事用具,包括桌、椅、凳等。
竹子器皿
布依族喜食狗肉,已形成狗肉文化,由治病健身延伸到待客。布依族有自己独特的狗肉烹制方法,红烧、黄焖、清汤兼有。
布依族的特色狗肉
布依族饮酒,至今还保留着越人的礼节、礼仪,纯朴有趣,令人神往。咂酒,最能表现布依族人民纯朴、豪爽、敦厚的性格。牛角酒是古老的饮酒方法,最能表现他们重感情、贵交际的民族风格。布依族还有饮酒劝歌的习俗,入席后,主人会唱歌向客人敬酒,每唱一首,客人亦应回唱一首,唱不出者,则罚酒一杯。
布依族砸酒
普米族日传统常食俗
云南普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兰坪、宁浪,丽江、永胜、维西、香格里拉。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普米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兼事畜牧、林业,辅以采集。以玉米为主食,其次是大米、小麦、大麦、燕麦、青稞、荞麦。蔬菜种植品种较多,饲养牛、马、羊、猪、狗、鸡等,尤以擅长养羊著称。以猪肉、羊肉为主要肉食来源,腌制的“琵琶猪”远近闻名。喜食辛辣、酸、甜食品,以煮、炖、烧、烤、腌技法擅长。嗜酒、饮烤茶,男女均吸草烟。民族手工艺人制作的金边木碗、木盒为名特产品。
普米族
普米族聚居的地区,位于云南西北高原。著名的兰坪老君山和牦牛山是其主要聚居地。这里,金沙江、澜沧江纵贯其间,大小河流遍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霜期较短,宜于农业。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掺吃大米、小麦、青稞、燕麦、大麦、荞子、马铃薯和蚕豆等。一日三餐,早点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
普米族普遍种植蔬菜,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等为日常食用菜蔬。也爱吃木耳、香菌、苦菜花、花椒等野生植物,并用核桃、麻籽、苏子、菜籽榨制食用油。普米族饲养业发达,常食用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奶酪等乳制品。
普米族奶渣
普米族主食的制作有煮、蒸、烧、烘烤等种。也有将玉米、青稞、小麦面粉做成面片、面条与青菜、酸菜同煮而食。其中,烤燕麦粑粑和石头烤粑粑独具特色。烤燕麦粑粑时,先用燕麦面做成粑粑,外面抹油,或面饼里面掺油盐,然后插在枝条上,放在火里烤熟拍灰食用,为普米人所特有。石头烤粑粑先将面和好,在火上烧几块石头,石头炽热时,放上面坯,片刻即熟。
石头粑粑
杀猪时,除食鲜外,擅于腌制猪膘肉或腊肉,“琵琶肉”色泽鲜红,极似火腿,味美香浓,便于贮放,食时可煮、可蒸,是招待客人的品。猪膘多少,是家庭富有的标志之一。另外,也有将猪腿划开,剔骨后装入瘦肉,挂起晾干的制法。猪肉喜欢煮坨肉,吃时每人分一坨。也有用猪肠做成血肠或米肠等习俗。
琵琶猪
普米族独具特色的羊胃肉烧、食物木桶煮、鸡蛋糊泥烧。羊胃装肉烧先将羊胃掏空洗净,盛好水,把切成块的羊肉放在胃里,然后把胃吊在火堆支架上,用火烧熟。食物木桶煮是以木桶盛水,烧烫石块丢入水中,然后把肉块、粑粑等投入水中煮熟。鸡蛋糊泥烧用泥巴糊在鸡蛋外壳上,埋入火灰中焐烧后食用。
木桶鱼
普米族的食具以木制为主,如勺、碗、盆、凯,其中木漆碗制作精细,远近知名。近代亦能烧制陶瓷器皿,但普遍喜欢用丽江、鹤庆制造的铜锅、吊锅煮饭。酒器用牛角制成。
吊锅煮饭
普米族喜欢饮茶且饮茶种类很多,主要有酥油茶、化油茶、盐茶、核桃仁茶、甜茶、米花茶等。人们每天都喝茶,其中早晨起床后吃一次早茶,中午和晚饭前各吃一次茶,有些人临睡时也吃一次晚茶。
米花茶
普米族喜饮酒,习惯于用牛角盛醇厚的“苏里玛酒”饮用。苏里玛酒多用上好的大麦酿制而成的,所配酒药里有雪山上取来的龙胆草和江边的百合草。等发酵后,装入坛子里,过十多天后,从坛口的一侧开个小口,冲拌凉开水,再用弯曲细竹做的咂竿呃出来,流出的就是苏里玛酒,其味浓香醇厚,甘洌净爽,具有独特的风味。酒是祭神的重要祭品,也是待客的重要礼品。
苏里玛酒
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15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