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百家号收看文章,我是你们的老友大千历史之说。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近些年来,随着咱们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很多外国友人开始学习中华文化,他们学着说中文,写中国字,品中国美食,唱中国戏曲,你还别说,他们学得还有模有样的,不过在学习中华文化的时候,有一项文化着实让他们感到为难,那就是对联。
他们很不理解对联到底是怎么玩的,这其实也不能怪他们,这对联文化博大精深,别小看这一副对联,那可是中华千年文化的缩影,首先这个对联要求字数要一样,其次还要押韵, 表达的已经也要一样,而对联的形式也是变化多样,骈文和律诗是对联的两大主体,后来又吸收了古体诗、词曲、散文等特点, 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了十多种形体的对联,比如顶针联、同偏旁部首联、隐字联、谜语联、拆字联等等。今天小编要带来的这个对联就是拆字联:蚕为天下虫。
故事的背景据说是发生在明朝时期,有一个老农以打渔为生,他家的这个鱼塘里的鱼品种多,而且个头大,镇上所有的渔夫中就数他的生意 ,每天来找他买鱼的人络绎不绝,其他渔夫看了都眼红不已,但是也没办法,谁让人家的鱼比他们的大呢?很多人也问他为什么他打上来的鱼这么大呢?渔夫就说他们家的水好,养鱼,很多人不解,这塘中水不都一个样吗,还有这种说法?怕是这渔夫不想告诉,胡编的理由罢了。
其实这渔夫也没说错,他们家鱼塘里的水质确实好,只不过他没说出真正的原因。答案就是鱼塘岸边那一片不起眼的桑树,别人都以为他种这桑树是因为这桑果,其实这只是一个原因, 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桑树上的蚕,这些蚕每天会产生很多排泄物,这可是好东西,掉进鱼塘中正好是给鱼儿吃,正是天然的好鱼料,营养丰富,这日积月累的,这鱼塘里鱼儿个顶个的鲜活肥大,鱼塘里积累下的淤泥,渔夫再挖上来当做土壤种植桑树,这样的循环利用真是聪明。
有一日渔夫照常在鱼塘中打渔,这时一位慕名而来的少女找他来买鱼,并请求他教教自己怎么才能养出这么大的鱼,渔夫知道后哈哈大笑,对着少女说:姑娘,你若能对上老夫的上联,我便教你这养鱼之法,可好?少女一听,不由得暗自窃喜,他能这么说就是还有一点机会,于是就答应了渔夫的要求,并让渔夫出上联。
渔夫见少女答应,便放下手中的渔具,指着桑树说道:蚕为天下虫。少女一听,不简单啊这上联,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是是个拆字联,这个蚕字是上面一个天,下面一个虫,正是“蚕为天下虫”。她苦思冥想,半天也没能想出来,这时渔夫鱼塘边飞来几只鸿鹄,少女一看,这下联不就在这儿吗?她笑着对出下联:鸿是江边鸟。
渔夫听完连连称赞:妙哉妙哉啊!对这少女仰天大笑, 他将自己的这个养鱼的技巧告诉了少女,并和这位少女成了好朋友。这位渔夫不仅有学问,而且还能将自己的学问运用到是日常生活中来,这一点值得我们学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多留意一些,就能学到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大家能不能想出其他的下联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5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