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吟诗入夏,看古人在夏至的诗意栖居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

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指午,为夏至。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划分,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即为夏至点。

上古时代确立节气依据“斗转星移”(斗柄指向),现在是依据“太阳周年视运动”(黄经度数);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种方法虽然不同,但是交节时间是基本相符的。

我们的祖先对季节变换格外敏感,在夏至来临时,将他们的日常生活写入了诗词之中,传诵至今。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而且,夏至前后,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因此,古诗中常见有关夏至梅雨的描写。

陆游写诗说:“麦秀微寒后,梅黄细雨前。湖滩初集鹭,堤柳未鸣蝉。琴带轻阴润,巾因小醉偏。”

南朝的萧纲说:“冷风杂细雨,垂云助麦凉”。

北周的庾信说:“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唐朝的李峤说:“润浮梅雨夕,凉散麦风余”。

宋朝王藻说:“麦风能起柁,梅雨不鸣江。”

所以,风和雨是江淮一带夏至前后最常见天气,而梅子和麦子也是此时成熟的。所以,传统上,人们喜欢在夏至吃面条,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因为面条热量低,容易制作,而且夏至的面条基本上是用新麦磨成的新面粉,营养成分较高,口感较好,夏至面也叫“入伏面”。

黄庭坚说:“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筋玉簪横。”——形容面条像银线一样散乱分布在碗里,蒌蒿几片像玉簪横放在面上。真是色香味俱全。

陆游早上饿极了吃了碗葱油齑面,觉得很开心,就说“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他怀疑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和天上供奉的甘露相比,大概也没有太大的不同。是啊,对于凡人来说,人间烟火才是最美味的。

夏至来临,昼长夜短,人们夜间的睡眠时间缩短了,白天就需要补眠,而且天气渐热,大家也懒得活动,所以午觉越睡越长。

宋朝的杨万里午睡起来。吃着梅子,看窗外小朋友们做游戏:“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真是扑面而来的悠闲。

而清朝的敦诚是在安静的郊外午睡:“柳荫初浓麦浪微,杳无人迹到柴扉。日长挂起蓬窗卧,满院野花蛱蝶飞。”

相比之下,苏轼的午睡就不那么踏实了:“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有蝉鸣叫的声音,又有风吹琴弦,还有人不合时宜下棋的声音,光看这阕《阮郎归》,就让人快神经衰弱了。

可是,毕竟是有钱人才有闲午睡,对于劳动人民来说,夏至正是忙于劳动的时节。

宋朝陈造描述了渔民和农民的繁忙:“鲥鱼入市河豚罢,已破江南打麦天。”为了满足无数吃货的时鲜市场需求,渔民抓紧捕鱼,农民忙着收麦。

陆游也描述了夏至村姑的忙碌:“采茶歌里春光老,煮茧香中夏景长”。因为春蚕到了夏至前后,正是开始结茧的季节。结茧之后,很快就可以抽丝制绸了。

欧阳修写词描绘了蚕女采桑的旖旎情景:“四月芳林何悄悄,绿荫满地青梅小,南陌采桑何窈窕。争语笑,乱丝满腹吴蚕老。”

其实,就算不劳动、不丰收,光看看夏至的景致也是极美的,花,树,动物,庄稼,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争奇斗艳的春花渐渐落尽,叶子由嫩绿转成老绿,荷花生长,青蛙现身,黄鹂和蝉都叫得更欢,麦子成熟,南方开始种植两季或三季稻,人们换上了清凉的衣裳。

方岳的夏至是农村美景,他看到:“漠漠余香着草花,森森柔绿长桑麻。池塘水满蛙成市,门巷春深燕作家。”

明朝的归子慕夏至依旧苦读:“晨兴课书罢,日午蛙声喧。出门见新秧,微绿映远田。”

唐朝钱起的夏至有黄鹂,还有美人相伴:“花萼败春多寂寞,叶阴迎夏已清和。鹂黄好鸟摇深树,细白佳人著紫罗。”

杜安世最欣赏的就是这种初入夏的时节,可以宅家看景:“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王上祯说:“风拈杨丝碧老,雨簸荷钱青小。何日草堂边,卧听一林黄鸟。”因为此时荷叶初生,个头很小,圆圆的样子好像钱币,所以荷钱也成为初夏的主要景物。

陈维崧不喜欢夏至,他“才恼听啼鹃,又奏林蝉。青蚨谁买流年?旧日榆钱都使尽,且换荷钱。”——一个季节换一个币种,最遗憾的是光阴荏苒。

天气热了,大家心烦,就想方设法纳凉,古时没有空调电扇,但是大家也有凉快的法子。

通过绿化植物乘凉是最环保的:

苏舜钦“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真是畅快!

戴昺家里竹子尤其多,所以特别凉快:“入竹风逾冷,生荷水亦香”,“苍竹飐风凉意足,碧梧留雨夜声多。”

杨万里也说“竹里露重午方干,松里云深夏亦寒”。

若是在家里纳凉,最必备的就是扇子、凉席。

按照传统,到了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子用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苏轼看到的美人儿是“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陆游看到的美人是“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有扇子有纱巾,美人很重视防晒的,细白的皮肤,舍不得让夏至的太阳晒黑。

李雯家里的美人儿更讲究:“纨扇轻裁蛱蝶罗,杏黄衫子晚晴多,捲帘双燕引新雏。衣润先教笼鹊尾,髻松常自约犀梳,蔷薇小浴纳凉初。”扇子上画了蝴蝶,洗澡时泡了蔷薇花消暑去痱子。这是个爱打扮、讲究生活品质的女性。

乘凉要有高品质的床上用品,还要有可口的冷饮。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人体需水量大。

钱起在家里是:“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

卢延让最怕热:“衣汗稍停床上扇,茶香时拨涧中泉。

韩驹在家时:细乳分茶纹簟冷,明珠擘芡小荷香。

欧阳修喜欢冰饮:碧碗敲冰倾玉处,朝与暮,故人风快清凉度。

晁补之喜欢水果:浮瓜沉李,追凉故绕池边竹。

李雯的夏至是“玉枕东窗下,手擘水晶瓜,香雾清寒泻”。看着就觉得凉快。

苏庠的纳凉环境格外讲究:水榭风微玉枕凉,牙床角簟藕花香。

陈维崧虽然不喜欢夏至,但是只要纳凉够舒服,他也是开心的:“磁枕摇新竹,藤床荫瘦桐。人间亦有广寒宫,半亩荷亭,几阵藕丝风。”

总之,善于享受的古人在诗中记录了他们优雅的夏日生活,今天读来,依然饶有风趣。

那么,你的夏至生活,跟哪位诗人比较类似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384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