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腊月过尾,正月过头,这些过年习俗一定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www.znlvye.com/

公元前年,秦始皇建立秦朝,一统七国。他不但致力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也下令制定统一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第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办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

所以自古以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腊月之后连着正月,因秦始皇姓赢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后人一直沿用至今。

史书中说“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朝建亥”。汉武帝时期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将春节固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随后经过历朝历代演变,腊月和正月有了更丰富的习俗与年货准备清单。

今天就让我们先来细细回味一下过年习俗的种种。

一腊月过尾

北方传统习俗是将腊月二十三定为小年,而南方则大多将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同一个国度为何还有两天小年?

民间曾传说,明朝时,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政令定小年日期是腊月二十三,当政令送达南方就已经是第二日,所以南方执行小年日期是腊月二十四,相差一日。

我们细想一下就会觉出不对,因为当时朱元璋建都在南京。南京是明朝初期的正统都城,为朱元璋自己挑选的。

当年元朝核心还在北方,而朱元璋要想获得民心,就必然在南方先建立自己的王朝,不可能到连年征战的北方前线建立王都,只能选择稳定的后方,而南京从地理位置、经济、历史沿革来说都是不二之选。

所以,如果真如民间传说所言,当初颁布小年的政令,也应该导致北方在腊月二十四收到才对。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要从清朝雍正时期说起。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勤政节俭,史书上记载他曾为节约粮食都费尽心思,曾针对剩菜剩饭的处理和浪费现象,还下过两道圣旨。

“上天降生五谷,一粒亦不可轻弃。”作为帝国之主,还专下圣旨管理如此小事,可见他勤俭并非一时兴起。

雍正皇帝为节约开支,勤俭治国,曾下令将腊月二十三开展的祭祖仪式,与腊月二十四开展的祭灶神活动合二为一,统一在腊月二十三举办,定位小年,希望民间也照此执行。

地处天子脚下的北方先实行起来,而在南方,因当时传递政令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加上这也并不是硬性法律条文,只是政令建议,民间习俗形成多年并不易改变,所以南方还是大部分沿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这就形成了一个国度却有两个小年的现象。

从小年的这一日开始,中华儿女看重的热闹春节就拉开了帷幕。

过年图吉利,从小年之后到大年三十这几天,每一日都有特别的含义和需要完成的仪式。

“腊月近尾声,新年岁伊始”,岁月伊始,万物复苏,为了好彩头,就有了各种习俗禁忌,于是便有了“腊月过尾”的说法,又称“腊月忌尾”。

比如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干不吉利的活,忌打架吵架和拖帐欠债,也忌搬家。总的目的就为了祈愿平安康健迎接新的一年。

从忌拖账欠债来说,一般从小年开始,就不能往外借,借出去的也要收回来。而借了别人钱物的人,就要还给人家,免得大过年的还欠“尾财”,民间以为不吉利。

让人不易理解的是忌搬家,如今好多人觉得过年前搬新家不是可以体现“摘新桃,换旧符”吗?

但这句老话是指腊月里贴新桃木,并不是让把家都换成新的。因为在腊月里贴新桃木寓意驱邪避凶,还要开展祭祖与敬香,这是为了让家族祖先回来享香火,可以保佑家族后辈世世代代喜乐安康。

如果在敬献香火期间把地儿都换了,祖上先人有可能会找不到方向,那就寓意家族后人失去庇佑,所以在腊月尾巴里搬家是万万不能的。

小年过完就到腊月二十五,在北方“腊月过尾”这几日里,就数这一天要吃的简单又好吃的“豆渣”,因为要“接玉皇”。

传说小年祭拜灶神后,他就会上天禀报玉皇人间新年快到,玉皇会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下凡视察,但老百姓不知道玉帝何时会来检查。

为了显示尊重和家境清贫,让玉帝多多降福,保佑来年富贵平安,就先把家里打扫干干净净,贴好新窗户纸,但不吃油荤,只吃豆渣。所以也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

而在南方虽不流行“接玉皇”,但却会“烧田蚕”。腊月二十五的晚上,村子里男女老幼会在田边点燃火炬,引燃杂草,“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燃炬照南亩。

”这是以祈福为目的,祭祀“蚕神”嫘祖,期望得到她的保佑,来年田中稻谷和家中桑蚕大丰收。

转眼来到腊月二十六,这一日在北方常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户到集市上买过年吃的肉,古时候一年一度才能吃到肉,故称“年肉”。

而南方常说“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人们在这一天进行沐浴,换上新衣服,还要把脏衣服脏床品及时清洗,寓意“洗福禄”,是非常吉祥的祝福,祈愿来年福气满满,喜气多多。

南北习俗的差异常常与地理位置及气候有很大关系,北方冬季干燥寒冷,需要多吃红肉补充营养,而南方常阴冷潮湿,水源充足,需要烧火取暖,沐浴洗衣。

比如到了腊月二十七,北方俗语“二十七宰公鸡”,这天宰好炖熟的公鸡要在除夕盛宴上登场,并且是整只鸡装在盘里放在桌子中间,天津人还给它取了个好名头叫“大吉大利”。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在整个节日期间只有这一只公鸡,而公鸡天天都要在餐桌上摆一摆,表达祈求吉祥的心愿。所以每顿都象征性吃几筷子,直到公鸡无法保存了,才赶紧将鸡肉全都吃掉。

南方俗语“二十七,去疚疾,赶大集”,“七”和“去”是同音字。在腊月二十七这一天,清洗家里的东西用于去除晦气,迎接福禄喜寿的到来,所以这一天家里的东西都要清洗干净,保证窗明几净。

而后去赶集市买需要的东西。比如蔬菜、鞭炮、赠送的玩具头饰。正月初是没有集市的,所以这些物品都要提前准备好。

腊月渐进尾声,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腊月二十八,北方俗语“二十八,贴年画,把面发”,南方俗语“二十八,剪窗花,粘年糕”。在这一天,天南海北的百姓都在干同样的事,但却有微妙的差异。

贴年画和剪窗花都可以概括为“张灯结彩”。但北方产小麦,多吃面食,二十八就提前把小麦粉和面发好,过年吃饺子蒸馒头都不耽误,所以叫“贴年画,把面发”。

而南方产水稻,日常主食为大米,所以过年都提前用石磨磨好米粉用来做年糕,寓意“年年高”,也就有了“剪窗花,粘年糕”。

腊月二十九临近年三十,“二十九,蒸馒头”流行在北方地区,二十八已经把面发了,那二十九肯定要蒸好备用,人们尽情发挥想象,把发好的面做成寿桃、葫芦、小动物等各种造型。

而在南方,特别是上海地区是要隆重庆祝的,俗称“小年夜”,家置酒宴,往来拜访叫“别岁”,丰盛美味的吃食不亚于大年夜的团圆饭哦。而在其他南方地区

也有“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的做法。

腊月最后一天,一般为腊月三十,俗称“除夕”。这是自古以来对华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天。不论天南还是海北,一家人要团圆在一起是亘古不变的风俗。

家是华夏儿女非常看重的地方,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表现了中华民族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关系亲密。

这一天我们要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给压岁钱等。

给压岁钱是长辈为了晚辈能平安过年,压住年兽邪祟而流传下来的习俗。而守岁也是为了看家护院,不让年兽来侵扰。零点一过用爆竹吓跑年兽,迎接新年的到来,开门爆竹迎新。

这一系列操作都是为了祈求平安健康,团圆美满。

“除夕守岁,开门爆竹”是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已有记载。不过这团圆饭的内容在南北是有差异的。

北方首先因面食多,加上饺子谐音“交子”,寓意新旧交替,并且饺子一开始是由医圣张仲景创新出来的,用面皮包上一些驱寒的药材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生冻疮,北方天寒地冻,加上好处颇多,慢慢形成过年吃饺子的习惯。

饺子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皮薄鲜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流传至今,民间俗语“好吃不过饺子”说明受欢迎范围甚广。

南方年夜饭种类繁多,鸡鸭鱼肉样样俱全,但很有特色的是一定要准备一条用年糕做成的锦鲤造型的甜点,寓意“年年有余,锦上添花”。现在访亲拜友时还很流行送上一条年糕锦鲤图吉利。

俗话说“过好腊月尾,平安到新年”。就如家里老人们常说的一样:“腊月喜庆办,过个热闹年!”

二、正月过头

正月过头,也称“正月忌头”,不少人望文生义把“正月忌头”,理解成正月忌理发。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正月忌理发,只是正月诸多民俗禁忌中的一种,与“正月忌头”不能划上等号。

实际上“头”和“尾”,并不是指头和尾巴,而是指一个时间段,分别指腊月尾和正月初这段时间。

农村历来有“年头岁尾”之说,指的就是一年的头一个月或半个月,和最后一个月或半个月。于是就有了“腊月过尾,正月过头”的说法。

这个头,有的地方是指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有“破五”之说。过了初五,也就诸事无讲究。还有的地方只讲究大年初一,往后的日子也百无禁忌。

正月里的过法,南北差异也很大,甚至一个省的南北方也习俗不同。

比如在我的老家四川,如果身处川北地区,正月初一这天早上就会比赛谁起的早。家家户户早起穿上新衣,早早煮好汤圆,越早将这汤圆吃下去,就越是寓意您这一年会顺顺利利,甜甜蜜蜜。

早早开门放鞭炮,寓意红红火火大吉大利。所以有些家里在凌晨四点的样子,就已经开始煮汤圆了,过年激动兴奋的情感溢于言表。

而在川南地区,初一早上要比赛谁睡得久、起得晚。因为要“挖觉”,觉取谐音“窖”,窖金窖银窖富贵,挖得越多,寓意得到的宝贝越多。所以睡觉睡得越久,就表示你挖宝的时间越长,财富福气都满满的!

比如我父母的老家属川北川南,就只能先早早起来吃好汤圆,再去睡个回笼觉挖宝了。

正月十五前,南北方各地习俗都多,风格各异,不能一一举例,但现代社会交通发达,交流方便,慢慢也融合很多,不变的是正月十五天里的禁忌多。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说话。比如,民间有俗语说:“过年不放快,闷声发大财”、“过年放了快,一年不愉快”、“过年说有,说有年年有”等。

上面俗语中的“放快”,指嘴巴把不住门,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尤其说出一些不吉利的话。

二是做事。比如,“祖宗堂上坐,过年不下河”、“三天不杀鸡,三天不扫地”、“三十要忌嘴,初一不挑水”、“初一不挑水,初二不拿针”等等。

特别是大年初一,各地都是忌洗澡和洗衣服。大家认为大年初一沾了新年的“彩气”和“财气”。如果洗澡洗衣服的话,就会把“彩气”和“财气”给洗掉,这一年就会过得很凄凉。

三春节后话

现在虽常有人说这些习俗是虚无的,但往往就是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体现出一种浓浓的年味和暖暖的人情味。

这种喜气洋洋、红红火火的年味,映衬出人们在春节时期内心的喜悦与幸福。它凝聚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文化和集体智慧。这些历史传承不仅增强了节日仪式感,还表达了人们心中的美好祝愿。

过年的禁忌,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过年时如果听到一些吉祥如意的,能让心情变得愉悦,对生活充满希望,这样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作者:爱笑的文小媛

编辑:兰馨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459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