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汪景琇等科学家参加教育高峰论坛,提倡科研


新京报讯(记者戚望)如何让孩子对科学感兴趣?老师、家长如何回应孩子的好奇心?10月23日,中国儿童科学教育高峰论坛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北斗女神”徐颖、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等嘉宾出席,分享如何促进儿童科学教育。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

好奇心是儿童科学教育的关键

太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认为,激起孩子关于科学的好奇心,是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汪景琇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一直反对学生在老师的阴影下工作,“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和老师交集的研究领域出发,向更有希望的领域开拓。”而这需要学生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

如何让孩子从小就拥有这种好奇心?汪景琇提倡一线的科研工作者直接来给孩子们做科普。深入浅出的讲解、或者观看相关的小视频,乃至能够触摸到模型或者看到实物展览,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孩子们以直觉,加深对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播撒科学思想的种子。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也认为,好奇心是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关键因素。“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天生的,只不过在后天生活中、学习当中慢慢变少了,甚至没有了、反感了。”

如何让孩子的好奇心更持久更浓厚呢?罗滨强调,要在过程中、体验中对孩子的好奇心加以强化,“酸奶到肚子里、烧蜂窝煤、把纸撕碎这些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她认为,孩子的好奇心需要被生活中的现象“点燃”,被动的机械记忆只会让他的好奇心越来越少。

罗滨鼓励学校培养跨学科的理念,通过工作坊、科普剧、科学秀、实验秀、小故事等方式,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与技术、与文化、与工程的融合中学习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太阳物理学家汪景琇。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能靠“强迫”

“在整个科学史上,科学的发展都是靠着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推进。”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的副教授、南京鹤琴幼儿园园长张俊提出,幼儿科学教育要呼唤本质的回归,不要被眼前的高科技、人工智能所迷惑。在生活的偶发现象中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一次植物栽培、一只“蚕宝宝”、一支万花筒、一次影子的观察,都有可能引发孩子的奇思妙想。

他表示,作为老师、家长,不一定非要把真实的道理讲给孩子,要看孩子自己的体验、感受、理解、思考、解释是什么,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成科学的构建,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

“孩子对很多科学现象的解释是主观的,儿童的科学是具有诗意和想象的。”张俊说,成人要学会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问题,接纳孩子的思考和孩子的错误答案,更重要的是,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dl/1345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