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桐乡养蚕记,一眼见中国


  中国养蚕史可追溯到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殷周时期,中国蚕丝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诗经·豳风·七月》诗云:“春日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意思是说,春日里暖洋洋,黄鹂鸟在欢唱,少女信手提小筐,沿着田间小道,兴致勃勃去采摘嫩桑。好一幅女子春日采桑的美丽景象。西汉以前,蚕的养殖主要在黄河流域,到了东汉,四川盆地成了重要的养蚕基地。   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特别是太湖地区的蚕丝业尤为发达,此后,这一地区一直是全国蚕丝业的重心。壹   桐乡地处杭嘉湖中心,从出土文物可知,这里蚕桑丝织生产历史悠久,然而见于文献记载始于唐代。   唐代,吴郡育蚕取丝渐兴,“丝出各县”(光绪《嘉兴府志》),并开始贡丝。南宋时期,境内蚕业达到鼎盛,濮院等集镇,依托蚕桑丝织业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崇德的狭幅丝织品也已出名。   明代,确立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蚕桑业仅次于稻麦等粮食作物,据清光绪《桐乡县志》载,其时“以蚕代耕者什之七”。至万历年间,蚕业又出现一个兴盛时期,随之在丝织业中的小商品生产者,逐渐成为作坊主,以织细纹绸帛起家者渐增。清康熙年间,境内运河两岸,桑树遍野,家皆育蚕。当时秀水(今嘉兴)朱彝尊作诗云:“轻船三板过南亭,蚕女提笼两岸经,曲罢残阳人不见,阴阴桑柘石门青。”乾隆多次南下,十分   民国时期的蚕桑生产在农村经济中占极重要的地位,“(民国)17年(),崇德、桐乡两县农村有92%的农户育蚕,一般每年春、秋蚕二期”(年《桐乡县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改造桑园、培育优良蚕种、扩大“三秋”(早秋、中秋、晚秋)蚕饲养量等措施,蚕茧产量不断提高,“年,蚕茧总产量2.21万吨,产值2.32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9.49%”(《桐乡市志》)。   俗话说“吃饭靠种田,用钱靠养蚕”“上半年靠蚕,下半年靠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养蚕是桐乡许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贰   养蚕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农业生产劳动。蚕的一生,经历卵、虫、蛹、蛾四个发育阶段,堪称神奇。蚕的生长过程需要细致入微的看护,因此人们将养蚕称为“看蚕”。在桐乡,历来把蚕叫做“宝宝”或“蚕宝宝”,还把养蚕女子叫做“蚕娘”,可见人们都把养蚕当作哺育婴儿一样来认真对待。   每年的4月底至5月初,春蚕种发下来了。蚕农将蚕种放在两面有纱布的长方形小木框里,拿回家后,小心翼翼地把木框拆开,将蚕种(卵)倒在预先准备好的桃花纸上,用鹅毛摊平后再用红纸包好放在蚕匾里,上面盖上黑布用于遮光。蚕室内放好炭火盆和开水炉,以保持足够的温湿度。   一般在隔一天的凌晨三四点钟,蚕娘门就要起来拿掉黑布进行“放光”收蚁,二三个小时后,卵已全部孵化成“蚁”(俗称“乌娘头”),一片密密麻麻的样子。这时开始喂桑叶了,桑叶非常讲究,要采摘桑条上从头数起的第二、三张桑叶,用叶刀将桑叶上的梗子切掉,把桑叶切成很小很小的方块状,然后均匀撒在“蚁”的上面。当“蚁”吃了一顿桑叶后,就看得出一条条“蚕宝宝”的样子了。   “蚕宝宝”一天天长大,在正常情况下,每隔三天左右蜕一次皮(俗称“眠”),共要蜕四次皮,也就是头眠、二眠、出火、大眠。蚕娘们根据经验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眠了,由于“蚕宝宝”的生长略微有先后,因此要把还在吃桑叶的“蚕宝宝”一条条捉出来放到另一只蚕匾,俗称“认青蚕”。待眠好蜕皮后,一些“蚕宝宝”左顾右盼,看上去要吃桑叶的样子,这时要把这部分蚕捉出来放在另一只蚕匾里,俗称“认起娘”,然后进行喂桑叶。   “蚕宝宝”两眠过后,天气逐渐转暖,如温度够了,原来用于加温的火盆要撤掉,所以人们将第三眠称之为“出火”是有道理的。随着吃叶量的增加,蚕体越来越大,到了大眠时,要将蚕匾里的“蚕宝宝”落地铺,即在地面铺上一层稻柴,然后把蚕放在稻柴上面,每间房子的地面只留出一条小道,便于喂蚕时进出。   进入老蚕阶段,“蚕宝宝”吃叶量大增,特别是到了老蚕三四天时,达到吃叶高峰,而此时正值收春花、种早稻的关键阶段,又是收又是种还要养,农民忙得恨不得把脚掮起来。   老蚕五六天时,大部分蚕体开始通透起来,吃叶量逐渐减少,有熟透的蚕(俗称“考娘”)出现,等到差不多有六七成熟蚕时,蚕农们喂最后一次叶,把一条条“柴龙”放在“蚕宝宝”上面,待它“上山”结茧。叁   “柴龙”也叫“蜈蚣簇”,是供“蚕宝宝”吐丝结茧的场所。在“蚕宝宝”即将“上山”之前,蚕农们就着手准备绞柴龙,由于白天都在田间劳作,所以都会选择吃过晚饭后在自家的稻场上绞柴龙。   一张蚕种的老蚕一般要放30平方米的面积,差不多4米长的柴龙要15条左右,以每户饲养三张春蚕种,绞柴龙要开两个夜工。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还要开夜工,可见农民确实很辛苦。   “蚕宝宝”上山后开始慢慢的吐丝结茧,五六天后,“柴龙”上裹满了雪白的茧子,用手一摇,会听到有东西晃动的声音,那是“作茧自缚”后的蚕蛹,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   接下来就是采茧子了,从“柴龙”上将茧子一粒粒采下,当箩筐装满蚕茧,一担担挑往茧站出售,这是蚕农最开心、最激动的时刻,因为蚕娘们一个多月的辛勤劳累终于得到了回报,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1377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