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末夏初养蚕季了,小朋友们热情很高,很负责任。为了能让蚕宝宝吃好吃饱,孩子们每天都带来自己采摘的桑叶。一天,大家在桑叶上发现了两只跟班级里的蚕宝宝长得好像,几乎一模一样,但是颜色又不太一样的小虫子。它们是谁呢?这也是蚕宝宝吗?它们为什么也在桑叶上?孩子们好奇而又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问孩子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是谁,孩子们说可以查查书、上电脑上查、问问爸爸妈妈。于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了查书、查电脑、采访三组。通过调查孩子们了解到,在家里养的蚕叫家蚕,我们发现的小虫是在野外生长的蚕。接着,孩子们又提出了问题:“它们怎么长得这么奇怪?”“它们吃的一样吗?”“它们也吐丝结茧吗?”“它们是在野外生长的,咱们是不是应该把它们放回去啊?”带来桑叶的小朋友告诉大家小区近期都给树木打药了,小野蚕不能回到野外的家了。于是小朋友们决定饲养它们,并欢迎野蚕宝宝正式进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在此之后,孩子们有许多有趣的发现。
野蚕喜欢藏在树枝间
早上换桑叶时,孩子们突然发现野蚕宝宝不见了!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原来它们趴在叶子和树枝间一动不动,真是虚惊一场。孩子们在照顾蚕宝宝的过程中,发现这两只小家伙不像家蚕那样贪吃,每次吃几口桑叶就爬到叶子的枝条上藏起来,叶子不新鲜也不吃。于是孩子们在给野蚕宝宝喂食桑叶时会有意识地找一些带枝条的,而且要经常换新鲜的,让蚕宝宝感觉自己还是在原来的生活环境中。
孩子们对蚕在茧里的变化非常感兴趣,可是几天过去了蚕茧仍然没有变化,急切的心情迫使他们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获取答案。有的用放大镜看,有的用手轻轻地摇一摇,有的用手电筒照,可是什么也看不见。他们着急地说:“怎么还看不见呀,真急人!蚕宝宝到底在干什么呢?”此时,我就用视频和图片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们间接了解蚕在茧里的变化,了解蚕蛹是蚕宝宝形态变化的必经阶段,使孩子知道可以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老师,蚕蛹还会从蚕茧里出来吗?”“它们出来后还是蚕蛹吗?”“它们需要几天才能出来呀?”
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孩子们还是坚持每天到自然角观看蚕茧有没有新变化,终于第12天孩子们发现蚕茧出现了异常,他们说:“我发现蚕茧上有点湿。”“我发现蚕茧像烂苹果一样。”“一定是蠶蛹在茧里死了。”“蚕蛹还会不会出来了?”
在孩子们的期盼中,一只只蚕蛾从茧里出来,孩子们高兴地说:“呀!出来的不是蚕蛹,是带翅膀的蛾子!”“蛾子毛绒绒的。”“有六只足、一对翅膀。”“蚕宝宝真是个大魔术师!总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便告诉孩子这是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阶段。
欣喜之余孩子们问:“蚕蛾为什么不吃桑叶了?”“为什么有的蚕蛾又瘦又小、有的蚕蛾又胖又大?”“为什么瘦蛾子不停地拍打着翅膀?”“瘦蛾子和胖蛾子尾对着尾在干什么?”孩子们的观察十分仔细,为了让他们了解交配繁衍后代这一现象,我们一起在图书角里找到了答案:“又瘦又小的是雄蛾,又胖又大的是雌蛾。”“蚕蛾的嘴已经退化了,所以蚕蛾不吃桑叶了。”“它们尾巴对着尾巴是在对尾,是在交配,原来蚕蛾要做妈妈了。”孩子们间接获得了信息。
在我们的观察中,孩子们发现蚕蛾在对尾后,雌蛾在纸上转着圈圈产卵,两天后死去了,雄蛾也相继死去了。孩子们问:“蚕蛾妈妈产下的卵会再成为蚕宝宝吗?”“它们还会慢慢长大、蜕皮、变蛹、产卵、死去吗?”有的孩子说:“会的,它们会在明年春天的时候出来。”
孩子们为蚕宝宝生命的短暂感到惋惜,大家议论着:“蚕宝宝真可怜,才活了这么几天。”“它还没有看到它的孩子出世就死去了。”“它和比比(促进幼儿情绪健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比比和朋友》中的角色)一样是生命走到了终点,所以死去了,让我们多想一想和它在一起的日子吧!”孩子们关爱生命的情感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在不断地增强。
由于孩子们在精心饲养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蚕宝宝的成长变化,已经建立了爱的情感,于是我们为蚕蛾爸爸和蚕蛾妈妈制作一些漂亮的小盒子,一起在种植园里将它们埋葬了,临走时孩子们还回头说:“我们会来看你们的!再见了,我们会记住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们会把你们的宝宝照顾好的!”
蚕宝宝的一生……
他们为蚕宝宝生命的短暂而惋惜,为了缓解孩子们的心情,我说:“就让我们为蚕宝宝做个成长记录册吧!以后看到这本记录册就会想起蚕宝宝曾经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孩子们都赞同,于是我和孩子一起对照记录表上蚕的形态变化过程与时间,对蚕的一生进行了讨论和梳理。孩子们回顾了蚕宝宝的变化,并用图画画出了蚕宝宝的形态变化,用数字及其他符号记录下蚕宝宝变化的时间及天数、蚕宝宝变化的顺序。孩子们发现它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共活了45天。
通过梳理记录蚕宝宝的一生,帮助孩子丰富了观察经验,蚕宝宝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更让孩子们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在活动中我们还分享了蚕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使孩子们对蚕宝宝有了更多的了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