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禾虫
在顺德传统名菜中占有重要席位,据记载:“禾虫能补脾胃,生血利湿,可治水肿,有强心之效”。一般的制法是将新鲜禾虫用清水漂洗干净,隔清水分,用瓦钵装置,放入适量的油盐、陈皮等,搅拌成胶状,隔水蒸熟,再加瓦盖,上下用炭火烘干,原钵上席。
禾虫从哪里来?
禾虫早造以农历四月、五月最多,晚造则以农历九、十月最多,成熟的禾虫钻出淤泥。
禾虫只在我国南方少数地区有目前尚不能人工增殖,基本上全靠自然生长禾虫对环境的要求极高稍有污染便不能存活因此它的实际产地并不多。而且捕禾虫的过程也是艰辛有句"吽佬等禾虫"的口头禅,用来形容长时间无结果的等待("吽"是粤语词汇,有呆、笨、拙的意思)。其实,禾虫平时是生长在禾根或滩涂植物的深处,在成熟后变成异沙蚕体,才会在水中浮游时供捕捞。
迷恋禾虫的食家还可以一饱口福。由于禾虫性温,能补脾、暖胃、生血,在冬天食用更为适宜。大厨用的是近几年流行的生炒做法,将漂洗干净的禾虫放进烧红的铁锅,生炒禾虫慢慢将水分煨干后,再烧红油锅,配以各种辅料爆炒,火候刚刚好,吃起来香鲜醇浓,妙不可言。
广东人吃禾虫风气的来由
中山人以及广东人吃禾虫的风气由来已久。明末广东大诗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已经盛赞禾虫的滋味,并称乡下有禾虫阜,为地主恶霸争持侵夺的目标。“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稻根色黄,禾虫者稻根所化,故色黄,大者如著(筷子)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盖得稻之精华者也。其腌为脯作西酱者,则贫者之食也。”
禾虫的营养价值
富含蛋白质,禾虫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具有补脾益胃,益气生血,通利小便的功效;主治脾气虚、血虚、贫血、小便不利。
禾虫在珠江三角洲一向被视作盘中佳肴,受到众多食客的青睐,但要说服外省的老友吃禾虫还是有一点难度的,况且本地也有些老友不太爱吃。
其中以瓦钵焗禾虫最显风味。而禾虫蒸蛋、酥炸禾虫、禾虫汤等等也都滋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疮疡勿食,能作脓。
禾虫的营养按机制非常高,是一种上好的滋补美食。禾虫的粗蛋白质含量占干重60%以上,氨基酸种类齐全且比例协调,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约占总量的38%,呈味氨基酸约占总氨基酸量的58%,味道鲜美。在粤地,禾虫的做法多种多样,焗、煎、炒、蒸、煮等做法样样皆可,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清两代,钵仔生焗禾虫、禾虫焗蛋、生炒禾虫、禾虫煲莲藕眉豆汤、禾虫炒饭等,更是珠三角人家耳熟能详的家常菜。。
实际上最开始,禾虫属于稻田里的害虫,因为吸收了水稻的营养,因此成分内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因为首先被广东人食用。虽然它的样子并不招人喜爱,但是它因为食用以及药用价值很高,因此建议大家平时不妨可以尝试吃一些哦。最后,希望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纷享佛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jj/1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