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皇帝的丞相掌握相权可以是领袖但不能是统帅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依照文字学原义,丞是副贰之意。所谓相,也是副。就如现俗称嫔相,这是新郎新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由嫔相代理来做。所以丞是副,相也是副,正名定义,丞相就是一个副官。是什么人的副官呢?他该就是皇帝的副官。皇帝实际上不能管理一切事,所以由宰相来代表。事情管得好与坏,责任在宰相,皇帝可以不负责任。为什么又叫宰相呢?在封建时代,贵族家族最重要的事在祭祀。祭祀时最重要的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代》

这段文字里,钱老先生介绍了好几个字。比如丞、宰、相等。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对于古代宰相、丞相之类的词,就非常不理解,一会儿宰相一会儿又丞相,还有左丞右相之类,甚至包括打麻将的时候,有一个与相有关的称呼,叫相公。相公这个称呼很邪乎,打麻将少了一张牌多了一张牌,不能和,只能陪玩,叫相公。当了宰相,同朝官员对其尊称,或者后世尊称,也叫相公。而在旧中国,妻子称呼丈夫,还叫相公。至少,在我的学生时代,没有一个老师把这些名词讲清楚了。当然,也有一个原因,我这人不好问。问一些书本里没有的东西,我怕老师说我自作聪明,故意刁难他。表面上看,钱穆先生的这一解释,至少是说清了丞的语义,也说明了宰的语义。不过,我仍然认为,钱先生说得似是而非。钱穆先生说,丞是副贰之意。这一解释准确性不够。而百度中有一种解释,说丞是拯的本字,即拯救之意。恐怕也不精准。丞的发音为承,为成,为呈,承是下向上的承接,呈是下向上的托举,程是指这一行为过程,而成则是这一行为的结果。所以,这个音体现的,是下对上的关系,是一种物理学意义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主体在下,客体在上,即下对上的依承、辅助。因此,丞确实有副贰之义,但不是二,而是辅助、助理之义。此外,钱先生说,宰是王室或者诸侯的宰。这个职位的得名,是因为王侯的第一大事是祭祀,而祭祀的第一大事,是宰牛。这一解释,也是似是而非,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宰的全部语义。这不是对钱穆先生的求全责备。钱先生这部书是一个讲稿,也就是讲课教案,是提纲性的,不可能讲得太详细,能简略尽可能地简略。何况,我认为,钱先生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文字学家,这两个方面的知识,他恐怕有限,因此望文生义,也是可以想见的。于我,既然要点录,希望不给喜欢的朋友留下遗憾,所以尽量说得更详尽一些到位一些。虽然我不敢说自己所说全是对的,但至少希望能如钱先生这部书一样,竭尽所能,给大家提供思考的路径和方法。

宰字的宝盖头,是指房子。而宰字下面的辛字,表义为另一个字,辠字,这个字在宰字下,简写为辛,是繁琐写法的简化行为。辠字读音和罪同,具体指屠宰行为,辠加宝盖头,并不是说在房子里屠宰,而是指主持屠宰者,即主事者。屠宰会搞得满地血腥,自然不能在房子里,而得在房子外。而屠宰时,具体执行屠宰的是辠,坐在房子里的是宰,宰自然就是指挥者,是领导。两个字,两个发音。辠的行为有两类语义,一是宰杀牺牲(用以祭祀的牛头猪头),二是劓刑,与罪罚有关的一种特殊的宰,也泛指罪。据说,秦始皇称皇帝之后,因为辠字字形和皇字很相似,容易误认误读,便改辠为罪字。罪字便再没有了屠宰之义,而屠宰之义,全部并入宰字。如此一来,宰字就有了两种语义,一是屠宰,是辠字另一语义的借用。二是主宰,即主持者,领导者。此外还有一语音引义,即宅。即宰所在的房子。或者换一种说法,宰字的读音,是由宅字借用而来。早期,主持者主要负责祭祀主持。所以,往往有冢(大)宰、家宰等称呼,类似于后来所说的大祭师,慢慢演变为王室或者诸侯的大管家,称家宰。家,本就是诸侯私权的体现。只有三种人的家才可以称之为家,一是天子,二是诸侯,三是天子或者诸侯卿士。家是高门大院,是一个建筑群,里面有很多建筑,包括院、廊、厅、堂、宅、户等等。家之内,独立的规模较大用于主人或者下人领导者居住的,称为宅,用于下人居住的小房子,称为户。普通老百姓不可能住在大家里,只可能筑一小茅草屋,称为庐。宰的权力,总管着天子诸侯卿士家中所有的宅,所以称为宰,就是替君王或者诸侯管家。宰替君王或者诸侯管理家事,即私权范围内的事务,就是后来所说的管家,家老。封建时代,君王或者诸侯的家事也是国事,二者为一。家宰因而是君王或者诸侯之丞。在诸侯身边,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即相。这个职务,西周时,天子朝廷是没有的。

钱先生说,相是副之义,错了。相字从木从目,本义是以目观木。简单地理解,就是一种观察行为。观察什么?自然不是看树,读音为向,即以观察掌握方向。古人狩猎,或者部族间战争,观察方向,包括观察猎物动向以及敌人阵式等,极其重要,绝对的技术活。此事必须高人专职,这个人,就是相。今天的人,对于方向的把握,不那么重视,毕竟,有很多东西帮助我们辨别方向,比如建筑,往往座北朝南。我们只要看到一幢建筑,基本可以确定东西南北。再比如大多数江水,是由西向东流向。再加诸如太阳的运行轨迹,北极星所在方位等,综合判断方向,差不到哪里去。更为特别,现在有手机,尤其智能手机有指南针,想定方向,随时可以。这是卫星帮我们确定的方向,精准正确。古人则不同,绝大多数人没有知识,不辨方向。一群人出去打猎,如果没有高人辨方向,很可能走失。所以,辨方向于古人,是一件天大的事。后来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被列为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许多人不解,觉得这么个东西,也被列为四大发明,实在莫名其妙。一点都不莫名其妙。正是这东西,让全地球上的人,都不再有方向焦虑,伟大不伟大?方向,在古代表义为向。而辨别方向,即为相。封建时代,君王分封诸侯,并不是将诸侯分封于某地,任其自主妄为自生自灭就万事大吉,王权自然需要得到体现,这种体现,就是完成对诸侯的控制,所以,君王分封诸侯时,还会给诸侯派出两个观察史。这两个观察史,一为相,二为史。诸侯权,是由王所封的私权,但私权之外,又受王控制。

替王控制诸侯私权的,是相和史。相,身负二责,一是替王监察诸侯的动向,二是替诸侯把握方向。史,主要是替诸侯记录日常。相又有相爷、相公的说法。这是诸侯对相的尊称,所尊的不是相这个人,而是这个职位,因为这个职位替王行权,差不多等于诸侯国的总经理。称爷,是表示辈分高,也有亲人之义,这是诸侯和相套近乎。称公,是因为王之下,最高爵位是公。诸侯更多是侯爵以上,称相为公,显示诸侯的自谦。有关封建时代的相一职,史料研究非常少,因此,人们几乎不太清楚诸侯国还有相这一职位的存在。相在诸侯国中,既有替王监督观察诸侯之责,也有辅助诸侯之责。而在名义上,他是诸侯的辅臣。如此一来,诸侯之下,就有两个重要辅臣,一为宰,负责处理诸侯的家务事,这是家人,是内臣。一为相,负责处理诸侯的行政事务,是CEO,又是由天子派来的,所以是外臣,是宾。宰和相,一人主内,一人主外,分工明确。表面上看,此二人都是诸侯的佐辅,而在权威上,相高于宰,毕竟,相是天子属官,奉天子令行事。而论亲疏,则宰和诸侯更亲近一些。诸侯对相,不可能没有防范之心,往往是敬而远之。正因为敬而远之,诸侯对于相职,就有说不尽的复杂情感。诸侯毕竟是分封而来,并不是个个天赋异禀,何况有些诸侯,初封时年幼,未成年未成婚,或者成婚,孩子幼小,本人也不成熟,如果任由家宰等操持一切,很容易被家宰操纵。这也是天子要给诸侯派相的原因之一。天子所派之相,必定是德高望重、年富力强而又没有受封资格者,也就是士人精英。这类人,且不说天子所赋予的职权,就是为人处事的手段,都是精到纯熟。因此,诸侯之于相,是既需要又害怕同时还得提防。

第一代诸侯,这方面的矛盾还不是很深。毕竟,天子派出的第一代相,都是天子亲族中的长辈和有才能者,和天子的血缘近和诸侯的血缘也不远,更加尽心尽力,一心为公。第二代第三代,麻烦就来了。诸侯可以继承,相不能继承。派往诸侯国的相死去之后,第二代第三代相,天下再派,诸侯有些不情不愿。新派去的相,在诸侯国完全没有根基,就算有些手段,施展也不容易,所遇若是年长的诸侯,控制权术的手段,远在相之上,自然不把相当一回事,通常是高高挂起。如此一来,相一职,渐渐就虚了。而在天子朝廷,派相这件事,也并不完全由天子掌握,更多是三公决定,到天子那里背书一下。如此一来,诸侯就可能到三公那里活动,先由诸侯看中某人,再让三公派下来。史料所载,西周有一百多个诸侯。若按其疆域计算,大国百里,小国五十里。整个周朝疆域只封一百多个诸侯国的话,全部封国面积加起来,恐怕还不如今天一个省。若真是如此,西周就应该还有一千多个县。而事实是,西周的土地全部分封,极少有县。也就是说,西周的诸侯国,应该有一千个以上。一千多个诸侯国,天子要派出一千多个相,还有一千多个史。别说在朝廷养三千多公务员以备往诸侯国分派,就是组织工作,都是极其繁重的,需要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才能完成。天子王畿才一千里,哪来这么多钱养这么多人?所以,到了后来,这件事就成了一种名义,相和史的选择,就交给诸侯自选,再在天子朝廷备案。有些规矩的诸侯,宰和相仍然分置,有些小诸侯国,便将宰和相合一。这便是宰相合称的由来,也是后来史料认定,诸侯宰相由诸侯自任的原因。在天子派任到诸侯自行任命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此时,绝大多数诸侯国的相职,被诸侯虚置。位虽高,却无权,虽尊为相公,却是孤家寡人。打麻将时所称相公,就是此义。到了东周,天子对诸侯实际已经完全没有了控制力,政不出洛阳,天下诸侯,各行其是,兼并愈加惨烈,对外事务,包括军事、外交等,成为诸侯国的头等大事,相的作用从未有过的突显。相职兼有外交之权,也在此时体现。相职和宰职,也由此开始再次分离。所以,春秋时代,称宰相已经不多,更多的称为相,或者相国。整个春秋的诸侯纷争,相国这一职位,均是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国强者,逐渐扩大版图,弱小者被蚕食甚至灭国。如此一来,相这一职,越来越权重。一些大的诸侯国,一个相根本忙不过来,不得不设一副职,协助相国。这个副职,便称为丞,也叫丞相。最初,只设一个丞,随着诸侯国越来越大,行政事务越来越多,一相一丞也忙不过来,便设两个副职,称为左丞右丞。也就是说,所谓丞相,最早是两个副相。

这样的设置,在诸侯兼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一旦诸侯国的力量足够强大,相就成了诸侯的心腹之患。齐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田氏原为齐国相,因为家族强大,便世代为相,因而愈加强大。最终,田氏代齐。此后三家分晋,也与相职有密切关系。正因为相职权重,诸侯便想尽一切办法削弱相权,造成诸侯和相之间矛盾激化。田氏代齐和三国分晋,是因为相权大到了君权无法撼动的地步,真正意义的尾大不掉。除了这两个极端之外,还有一些小的诸侯国,因为君权和相权之争,引入外力,最终导致灭国。这些例子,让另外一些诸侯高度警惕,在相权还不足够强大的时候,开始着手削弱。有些诸侯国,便采取了一种相权虚置的办法,趁着前任相国死亡,故意不任命新相,而以左右丞实际负责相职。以至于到了秦汉以后,不再以宰相、相、相国、相邦等名称为相职,而以丞相为职名。钱穆先生此书,更多使用宰相一词,而实际上,汉代已经不再使用宰相一名,而以丞相代之。就算丞相,也没有实际任命,只是作为一个名词存在。严格意义上,汉代根本没有宰相或者丞相,所谓宰相或者丞相,只是民间一种习惯性称呼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1408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