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20107/10172428.html短尾大蚕蛾(Actiasartemis)在我国仅分布于东北部分地区。我所饲养的短尾大蚕蛾,来自于朋友“老兔狲”的分享。亲本产自黑龙江。一年发生两代(有争议)。野生短尾寄主为榛子(桦木科),本人采用胡桃(核桃,胡桃科)饲养,并非 寄主,但也获得了相对成功。注意: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昆虫状态不能等同野生状态。本图文仅代表本次我所饲养获得的个体。饲养地:西宁气候原因,温度差异较大,整个生长期经历了10-30度,在此条件下,幼虫期.6.19(孵化)--7.23/30(7.23 只结茧7.30 一只结茧,34-41d),不同个体发育速度略有差异。结茧-预蛹 d,蛹期约18d(长于一般状态下蛹期,可能原因是温度下降延缓了发育)。幼虫期
卵
刚孵化的幼虫
一龄幼虫(L1)聚集于核桃叶片上,体色橘*并有多列黑色斑点与毛瘤
一眠幼虫。头壳后部膨大,形成新的头壳
二龄(L2)幼虫体色浅*,失去斑点,取食后转*绿(图片缺失,其实差不多就是稍微绿了一点)
图中在给幼虫喂水(也可不喂,个人习惯)
三龄(L3)幼虫绿色加深。胸部4个毛瘤和尾部一个毛瘤显著增大,其中胸部毛瘤颜色深于其他毛瘤。侧边线显现颜色。
四龄(L4)幼虫,相比三龄颜色加深。头壳两侧为黑色,中部为褐色
上刚蜕皮转龄的4龄幼虫。体色以及毛瘤、头壳颜色尚未固定
下已经取食三天的四龄幼虫
上三眠将转四龄的幼虫
下二眠将转三龄的幼虫
四龄末期幼虫
四眠,将转五龄的幼虫
五龄(L5)初幼虫,体色尚未固定
五龄第四天幼虫。未知原因五龄幼虫体色和毛瘤颜色相对略有变浅。
五龄末期幼虫
老熟,即将营茧的幼虫,体色转变为深红褐色,较黑难以拍清,提高了亮度
蛹与成虫期
茧,和取出观察拍照的蛹。
茧较薄,蛹体型较小。可能核桃这种寄主不怎么适宜短尾,也可能环境不怎么适宜。
蛹太黑,不得不提高亮度。蛹期雌雄即可分辨
蛹尾部有钩状物可以将自己固定在茧内,这个被我取下来了,可以看到末端拉断残留的丝。
顺利羽化的雄性正面
雄性腹面
雌性正面
雌性腹面
短尾大蚕蛾,顾名思义,尾突较短,雌性尾突更短,有圆润感和呆萌感。雌雄体色有差异,雄虫偏向*绿,雌虫偏青绿。总体而言饲养难度一般。但我人工饲养个体较小,最小一只翅展仅11cm,需要优化。成虫比较敏感好动,不易上手。
来两张特写
估计西宁的气候无法支持下一代,不进行传代,生活史完结。
如发现文中有错误或有疑问,欢迎评论指出,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10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