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原对丝绸之路的经营与丝绸的西传
丝绸生产早在商周时期已经较为成熟,随着汉代官营织造机构的成立,尤其是以长安、临淄、成都为代表的丝绸三大产地中心的出现,使得丝绸种类增多、产量增加,并逐渐向外传播,而且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丝绸的西传提供了主要路径。
丝绸之路上有不少关于丝绸西传的传说,东国公主在知道其中缘由后,遂求得蚕种,将其放入帽中,蚕种由此被带到了瞿萨旦那王国,瞿萨旦那王国人得以自己织造丝绸,这位有名的东国公主后来被称为“传丝公主”。
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丝绸的西传主要由民间的贸易、商品交换等行为来实现。汉代以后,丝路畅通,中原王朝经营西域,为双方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治以及文化上的交往,丝绸作为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媒介随之大规模西传。
得益于汉代丝织业的发展,丝绸逐渐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之一,成为丝绸之路上炙手可热的产品。汉代官营纺织中心有三。一是长安东西织室,有着当时最为发达的织造机构,汉高祖建立西汉之初便发展了织室。
二是齐鲁织造作坊,山东一带墓葬中发现了大量带有孟母教子、曾母投杼等题材的画像石,可见当时民间纺织业的繁荣。三是巴蜀地区,成都因其织造业的发达得名“锦官城”,生产了享誉中外的蜀锦。
尽管丝绸之路上道路种种,但起始点都是都城长安或是丝绸盛的成都,丝路上的商人们历经千辛万苦将丝绸销往至丝路沿线各地。
近代考古发掘中,古代丝路沿线发现了不少中国的丝织品,西域境内的甘肃武威,新疆罗布泊、民丰、尼雅、楼兰,蒙古的诺音乌拉,中亚地区的刻赤、达拉斯近郊等遗址地区都发现了中国的丝绸。
赵丰在研究中认为,汉晋时期,尤其是汉代丝绸之路贸易上出现的织锦,很可能都属于蜀锦。
02巴蜀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作用
汉晋之际,西域诸胡与巴蜀有着密切联系,不仅文献记录了巴蜀同西北诸胡的交往,而且巴蜀考古出土的具有典型胡人形象的人俑、画像石(砖),新疆考古出土的蜀地织锦相互印证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往来,甚有部分胡人已迁居巴蜀。
至迟西汉武帝即位之初,巴蜀与胡人便已存在联系。一般认为,大夏为中亚塞人所建,即所谓中亚之胡,其地在今中亚阿姆河上游地区,东南毗邻印度次大陆。
毋庸讳言,仅凭此段史料并不能证明大夏与巴蜀之间存在直接性的人员往来,但两者相互知晓或存在经由身*的间接联系却也应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两汉之际,匈奴为患北方,汉匈战和不定,关系密切,在此期间丝绸成为双方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汉初,高祖因白登之围被迫与匈奴和亲“约为昆弟”,定期奉“絮缯”、“酒米”等物品。
后经文帝,“复修和亲”,所奉之物包括“服绣袷绮衣、长襦、锦袍、……绣十匹,锦二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2等众多丝织品。考古学家们也在蒙古诺音乌拉山匈奴墓发现大量丝绸薄纱和丝织残片,有“平纹丝绸”、“菱形图案丝绸”等。
可见,丝绸在汉匈关系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武帝后,丝路畅通,沿线商贸往来频繁,丝绸因其价值高贵、商品率高、流通性强的特点,成为丝路贸易的重要载体。
其中“四川丝绸贸易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我国丝绸贸易史上举足轻重。”,最具代表者乃蜀锦。西汉对外交往中,蜀锦是主要媒介。
汉时,丝绸贸易中蜀锦消费可谓首屈一指,巴蜀与西域的交往由此可见一斑。汉代巴蜀与胡人交往的具体情形不得其祥。但文献表明,至少东汉末期,两者交往密切,且有胡人迁入巴蜀。
建安十二年,蜀汉肇始,多践行“和戎之策”。或受此影响,建兴六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时,选择了迂远绕行但靠近陇西地区的祁山道,并未选择可直达关中腹地的褒斜、陈仓道,其用意定在于利用过祁山“可以平取陇右”之势,以便联络陇右羌、胡为己用。
事实上,早在蜀汉北伐之前,蜀后主刘禅不仅专诏令凉州诸胡“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同时“招鲜卑轲比能”配合蜀*行动。
结果成效一度显著,不但轲比能“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凉州诸胡也“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令曹魏一度出现了“西方事垂”的危急局面。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此后五次北伐,三次取道祁山,其中缘由定与联系羌、胡诸族有关。诸葛亮之后,姜维踵随其志,仍以和戎之策“诱诸羌、胡以为羽翼”,共图曹魏。
姜维,天水冀人,少长于羌、胡之地,“自以练西方风俗”,熟知羌、胡之风。姜维数次北伐,不乏胡人归降记录。在此过程中,开始有胡人生活于此,绵竹、繁县等地也成为胡人所聚居之地。事实上,蜀汉建立前,巴蜀已有羌胡迁入,其中代表首推马超。
马超所率部众多羌、胡,后为曹操所败,辗转投于张鲁。建安十九年(年),复率部降于刘备。
也在此过程中,羌、胡入居巴蜀。罗世平在其论著中也认为:“四川在东汉和三国时期,西域胡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蜀中,并定居下来,形成了胡人的聚落。”。
蜀汉之后,经过西晋短暂统一,南北分裂,但以东晋为代表的南方*权与漠北、西域诸胡的联系却未中断,巴蜀成为其重要节点。
张骏两次借到蜀地前往东晋,最终在第二次成功借道。成汉李雄居巴蜀,前凉张骏居凉州,巴蜀则连接了东晋与凉州,实现了南方同西域地区的联系与交流。
文献虽未直接提及所行路线,但可经络巴蜀而往东晋,已是事实。而且,朝贡使团人员杂多,除使节外便有商人、官员等人,过益州往东晋,或暂作休息,或贾于市。可见,巴蜀乃中西互通所经之地,应有不少胡人居住于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1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