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古人死后处理方式讲究非常多,尤其第七条送


(说历史的女人之第56期)正如文天祥诗中所言:“人生自古谁无死?”所以说,从古至今,严格来说,自有生命以来,死亡就随之而存在,所谓有生必有死。但是在万物中,人类作为高级动物,对待死亡的态度却跟其它生物是不同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经验积累和不断探索,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这大概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最值得纪念的活动了。于是,有了文明的人,对待死亡的看法和认识,甚至处理方式也是极为不同的,这种不同在于,动物死了任其腐烂或被其它猎物当做食物,但人类不同,人类在死亡之后,会有一套体现文明的仪式和处理方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古代史上,人们是如何处理死后之事的,古人处理死后之事讲究非常多,总体大概有以下几条。第一条:将死。根据《礼记-丧大记》记载,人在快死的时候,不叫将死,而叫“属纩”,(在古文中,这两个字念zhukuang)。那么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分开来看:“属”在此处是安放或放置的意思,而“纩”则是指蚕吐出来的新的丝绵。那么这到底是干什么用呢?这个用处可是非常重大的,关系到了一个人的生死。古时候,一个人将死之前,或者说临终之际,要把新的蚕丝放在人的口鼻之上,以确定看他是否彻底断气。因为新蚕丝很轻,能测试一个人是否还在呼吸,免得造成误会或伤害。第二条:初死。在古代,一个人刚刚死去的时候,家里要安排人爬上梯子,来到屋顶,面朝北方为逝者招*。古人把这个仪式用一个字概括:复。意思是先为逝者招*,如果能够把逝者的灵*叫回来的话,那么死者就能复生,如果反复叫了,还没叫回来,那么就得开始准备办理丧事了。第三条:沐浴。在《礼记丧大记》中记载,一个人死后,确定要办理丧事的时候,首先要跟逝者进行沐浴,通俗一点就是洗澡,当然沐浴听起来仪式感更强一些。这个习俗在历史上延续了很久,以至于到今天。但是在晋代有个人叫王祥,他可能生平不喜欢洗澡,所以在临终前只好特别进行了一番交代,在《晋书王祥传》中有记载,他告诫儿子说:“我死后只洗一下手和脚就行了,不要给我洗澡。”其实这个事例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般情况下,古人在死后都是要进行洗澡的。第四条:敛。敛这个仪式也非常讲究,敛分大敛和小敛。小敛就是给逝者穿上衣服,普通老百姓穿三套,穷困者甚至一套,但是贵族则会穿很多,而且是地位越高,穿的衣服也越多,大概都能穿成一个衣柜。而大敛则是把逝者放进棺材里,而且在装进棺材中嘴巴里必须得含有东西,最早一般都是稻米之类。《战国策》有一则记载为“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可见含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不含东西,死后大概就是要做饿死*的吧。在清末有一个女人叫慈禧,她死的时候,入殓时嘴里就含着东西,是一颗无价的夜明珠。古人也有把玉含在逝者嘴里的。第五条:殡。逝者沐浴、小敛、大敛后,等着埋葬叫殡。《论语乡*》有这么一句话,叫“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有个朋友去世了,但是在埋葬之前,或坟墓没有挖好之前,却没地方安放他的尸体,或装着逝者的棺材,于是孔子就说,就停放在我家里吧。第六条:出殡。等墓穴选好挖好之后,就紧接着开始下一道程序:出殡。出殡就是把灵柩或把逝者送往目的地进行埋葬。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程序,尤其在中国的农村,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重视这个程序,但是在古代传统社会人们非常看重。如果是望族,出殡的场面就会非常隆中。如果是德高望重之人,连普通老百姓都会自动去送行。如果是皇帝,那场面就更是大到惊天动地了。当然皇帝、贵族出殡的具体程序恐怕得列一本小册子出来,其中繁琐细节,恐怕今天的人想都想不到。第七条:送葬(送葬其实是包含在出殡整个程序之中的,单列只为分开来说而已)。古人繁缛礼节太多,送葬也有很多讲究,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送葬的规矩,各有不同。二是挽歌,这个挽歌是在历史记载中显示,最早是挽柩之人唱的歌,走在灵柩旁走一路唱一路,算是唱给逝者的歌,但其实也是唱给生者的。关于这类歌曲,比较有名的比如曹植的《薤露行》,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再比如陶渊明的三首《挽歌》,比较有代表的句子如“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录。”“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看到古人的送葬唱歌,似乎更悲壮、更真诚、更有对生和死的敬畏感。第八条:埋葬。在历史的早期,殉葬制度很可怕,一个贵族或诸侯去世,都会让大量的奴隶进行陪葬。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渐渐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的可贵,就把活人殉葬制度进行了改进,用土佣等物做代替。除此之外,还会在墓葬中放置大量的金银玉器等等,地位越高,陪葬品越是奢华。比较有代表的比如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中不仅有代替千*万马的兵马俑,还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再比如海昏侯墓,被考古专家发掘后,光文物都有1万多件,可见其陪葬的规模之宏大、物品之富足。当然这是皇帝或贵族的埋葬,搁在普通老百姓,那就简单多了,主要因为丧葬是一项开销很大的事情,一般老百姓多半是没有经济能力支撑的,所以都是以节俭方式埋葬。这还好,如果遇上灾年,连节俭安葬都无法实现,只能挖沟壑埋掉就行。结语:看了历史上古人的死后处理方式,虽然讲究很多,但却揭示了另一个真相,那就是死后是一个仪式,其实人活着的时候,也不过天天是在仪式中残喘。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1319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