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子在桑叶上行走,小编在地球上旅游,我们又见面了。
这几天小编居住地的社区内热闹非繁、人来人往,像是在过节。老伴回来告诉我说:社区里在举办成都市成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人多得很,有手工技艺、四川评书、赵门武术,还有“温鸭子”美食。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只是在媒体上知晓,觉得很是遥远,现在家门口展示,走进了普通百姓生活,更应该去瞧瞧,涨涨知识。
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随后28个分会场启动了开幕式。成华区分会场同日在和美社区举行了开幕式。
小编了解到,本届非遗节以“传承多彩文化,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成华区位居成都市区东北部。清代以来的客家移民和年代的工业移民,为成华带来的各地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目前有省、市、区级百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个,其中省级项目2个,包括成都面人、四川评书;市级项目4个,包括裘衣制作技艺、温鸭子手工制作技艺、杨氏太极推手功法、赵门武术;区级项目2个,包括毛发微编、牙牙饭。
另外,还有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区级储备项目5个,包括全形拓、铜瓷、瓷胎竹编、蛋雕、民六彩塑。
走进和美社区,到处洋溢着节日气氛。进社区的路上扎了牌坊,古色古香很有韵味;路灯杆上彩旗飘飘,增设了活动氛围;活动安排表醒目地展现在场地上,百姓一进现场就能明白一天的活动内容;两个展示现场把8个区级以上项目和5个区级储备项目分设开来,每个项目都有1-2个白色围帐,以示区分;各项目展示区有实物,有图片,很直观,让人一看就明白。
成都面人。有余年的历史,基本材料是面粉、色素和保鲜保质和添加剂等。其省级传承人熊家全被赠予“成都面人熊”之雅号。他的作品做工精细,用料考究,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具有很好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其作品《关公》被成都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收藏。
四川评书。又称白话演说、评话,是我国评书艺术南派代表。表演者仅靠一张桌、一把折扇、一方醒木,用四川方言夹叙夹议地讲说故事。罗世忠是四川评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年央视摄制的专题片《百年评书》就以他为南派评书代表进行拍摄的,代表性唱段有《数县》《黑猫白猫》《打麻将》《瞎子算命》等。
赵门武术。是峨眉派八大门派之一(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会门)。赵门,据说为赵匡胤所传,特点是高桩,因为练红拳,又称为“红门”。肖清*是赵门武术的代表人,先后获得金牌6枚,全国金牌4枚,被评为“世界武林百杰”、“世界峨眉赵门代表人”。
温鸭子手工制作技艺。始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创始人为温茂森,故名“温鸭子”。“温鸭子”制作技艺从广东梅州客家迁徙入川,结合四川饮食特点,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烹制而成,用料考究,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属天然绿色食品。鸭子为河水放养,重量均衡,肥瘦适中的土鸭,经宰杀、退毛、腌制、除盐、晾晒、熏制、冷冻、卤制等复杂程序精制而成,色泽油亮,味道鲜美。
还有其他非遗项目,小编就不在这里一一介绍,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非遗项目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它很平常,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它是传承,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为了增加大家的认知性,小编又找了些资料进行普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1]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我们国家十分重视“非遗”工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经发布,并将于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一件大好事,也是一件幸事。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儿,希望在今后的旅途中多多了解我们的非遗项目,让其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13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