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妇》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白话文翻译:蚕妇的脸上虽然没有施粉,也不显出饥饿的颜色,她怎能知道人间还有富贵和荣华。每年都说养蚕辛苦,为什么我全身上下却都是穿着粗麻布做的衣服。
《蚕妇》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作品,这首诗以蚕妇为视角,通过对她们艰辛生活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首句“粉色全无饥色加”,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妇的脸色。由于长期劳作和生活困苦,蚕妇的脸上没有施粉,也没有显露出饥饿的颜色。这里,“粉色”和“饥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蚕妇的勤劳和坚韧。这一句形象地展现了蚕妇的生活状态,让读者对她们的辛勤劳动有了直观的认识。
接下来“岂知人世有荣华”,诗人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蚕妇无知社会的感慨。蚕妇们辛勤劳动,却对世间的荣华富贵一无所知。这一句不仅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也暗示了人们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忽视和无知。这种“无知”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对他们的劳动价值和尊严的忽视上。
在“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这两句中,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蚕妇们的艰辛生活。每年辛勤养蚕,却只能穿着粗麻布做的衣服。这里的“道我蚕辛苦”反映了蚕妇们的自我认同和骄傲,她们虽然知道养蚕辛苦,却也深知这是生活所迫。而“底事浑身着苎麻”则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质疑,为什么辛勤劳动的蚕妇们不能享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严?
这首诗通过对蚕妇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付出。杜荀鹤以同情的笔触,深入挖掘了蚕妇们内心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她们对生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这首诗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阶层差异,引发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思考和追求。
杜荀鹤生活在唐代,那个时代虽然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但社会阶层差异和贫富不均的问题依然严重。杜荀鹤通过对蚕妇这一群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14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