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基层治理方程式第38期资中县陈家


新店子村不断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通过“三三三”模式带动蚕桑产业发展,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先后获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好村”等荣誉。

“三力”强引领,注产业发展核心动能

一是党委班子增定力。成立新店子村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蚕桑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为主导产业发展绘制美好蓝图。村党委将推动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带领班子成员、蚕农经常性“走出去”,先后到宜宾、重庆等地进行产业发展交流学习,切实增强干部和群众对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干劲。二是两新组织增实力。村党委牵头成立陈家镇绿天邑专业合作社,提供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加工、运输、线上交易等服务。建立陈家镇绿天邑专合社党支部,推选蚕桑种植大户为党支部书记,采取交叉培训、经验传授、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等方式,引导种植大户、社员群众发展桑树种植余亩。三是两员互动增活力。在示范基地划定4个党员责任区,组织6名党员开展促进群众增收渠道畅通、促进产业升级提质增效、促进生产过程瓶颈破解的“三促”服务。配备4名蚕桑员开展小蚕智能共育等技术推送、蚕桑发展新政策项目入户输送、亩产量化等考核绩效分送的“三送”服务。截至目前,先后8人荣获“蚕桑综合利用标兵”“产业带动优秀村干部”等荣誉。

陈家镇新店子村蚕桑种植基地

“三引”强根基,汇产业发展优势外力

一是引设施项目夯基础。利用省市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县级农业园区奖补资金、“一事一议”和高标准农田项目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便民路10公里、产业道路5公里、蓄水池5口。争取县蚕业局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万元,建成养蚕大棚1万平方米,小蚕共育室8个,补助果桑、农桑桑苗余亩。依托中省集体经济项目建成标准化共育室4个,出租给共育户收取租金,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10万元。二是引金融资本注活水。与资中信用联社陈家分社联合成立党员金融指导员服务队,通过“前端调查走访+中端准入控制+末端差异授信”的“三位一体”方式开展精准金融服务,为陈家镇绿天邑蚕桑种植农民专合社授信万元。对已签约授信种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在同等情况下,以低于月利率0.2%的利率进行“支农再贷款”“蜀青振兴贷”等,截至目前,完成贷款48笔.3万元。三是引蚕桑技术提水平。与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开展全方位科技合作,选派技术骨干参加理论培训、联合申报蚕桑科研或推广项目、强化结果运用引进优良品种技术。依托蚕桑农民职业技术夜校、专家工作站等平台,采取集中教育培训、巡回培训、“农家课堂”等多种形式对照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蚕棚养殖、方格簇“四项核心技术”开展培训,每年增加1-2次养蚕批次,张平单产增加约10Kg,累计培训20余期、余人次。

陈家镇新店子村养蚕大棚

“三新”强发展,聚产业发展多元合力

一是培育新品种丰产创收。开展标准化桑园建设,引进推广优良桑品种,实现桑园当年成型、当年试产、翌年丰产,建设品种繁育基地4个,引进“育”“农桑18”等品种,改善桑叶品质。积极推动“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陈邑鲜椹”商标注册。二是拓展新延链增质添效。按照“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开发桑叶茶、桑葚酒、桑果干、桑葚面等附加产品,推行林下养殖亩、桑枝蘑菇4亩、稻虾养殖10亩,延伸蚕桑产业价值延链,促进全村蚕桑种养殖收入达到元/亩,较未实行前增加收入近三成。三是创建新模式联农带农。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抱团发展模式和紧密的利益链结机制,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实行“订单蚕业”“保底收购”“二次返利”,提高农户养蚕积极性。把“蚕宝宝”养成“金宝宝”,辐射全镇6个村(社区)开展蚕桑种植,面积达余亩,产值达万元。

陈家镇新店子村蚕茧站蚕农喜获蚕茧丰收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1532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