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彭舒霞团队三下ldquo动物


试教团队: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彭舒霞*云霓

试教对象:深圳市宝安区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三年级三班(43人)

试教分享微视频

▼▼▼视频下方附详细试教报告▼▼▼

学生前概念调查在每一节课试教前,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本团队成员设置了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学前水平调查,以此基础来展开对学生的教学。前测题目和结果分析如下所示:

(一)

前测题目

前测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分析

从统计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该班学生具有以下前概念:1.本题考察学生是否知道蚕的生命起始,有90.7%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知道蚕的一生从卵开始。2.本题考察学生是否知道蚕爱吃的食物,93%的学生都知道蚕爱吃桑叶。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见过蚕或者养过蚕,本题意在了解学生关于养蚕的已有经历和关于蚕的已有认知的前概念调查。3.学生对鸡蛋内的“卵*”并不陌生,对卵*的熟悉更多的来自于它是食物,有77.2%的学生知道卵*的作用是提供营养,剩下22.8%的学生做错的原因有两个, 他们还不能理解“卵*”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卵*”来描述鸡蛋的内部结构,第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细致观察和思考过鸡蛋内部结构的作用。4.这道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只有40.9%的学生知道气室是提供氧气的作用,59.1%的学生错误地选择了卵壳或卵白等答案,说明学生对鸡蛋的内部结构和各部分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5.本题考察学生是否了解常见动物的卵外部形态特征,特别是学生日常熟悉的蛙卵、蛇卵和龟卵,有65.9%的学生知道青蛙的卵外没有硬壳,34.1%学生错误认为蛇卵或龟卵的外部有硬壳,说明学生对不同动物的卵的外部形态特征有一定的认识。6.有93%的学生注意到蚕生长过程中的蜕皮现象并知道蜕皮的原因,剩下4.7%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蜕皮原因是皮脏了,2.3%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蜕皮原因是皮老化了。通过这道题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饲养蚕的活动中有细致观察、记录和思考问题的能力。7.本题考察学生是否知道胸足的作用,通过本题发现只有39.5%的学生知道胸足的作用是协助口器把持桑叶,有55.8%的学生错误的认为胸足的作用是爬行,在学生的前概念里面有大部分学生认为足的作用就是爬行。8.本题考察学生是否知道气门的作用。有51.2%的学生选择了呼吸,说明部分学生在饲养蚕的过程中不仅有细致地观察蚕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还能推测身体结构与功能的联系,但有48.8%学生错误地认为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主要作用是观察环境或排泄,说明学生对蚕各部分结构和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9.本题调查学生是否知道蚕茧的作用,有58.1%的学生知道蚕茧具有保护的作用,有21%的学生对蚕茧的作用描述不清楚(帮助蚕变成蚕蛾),有7%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蚕茧起到温暖的作用,有4.6%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蚕茧是睡觉或者孵化的作用,还有9.3%的学生不清楚而选择没写。通过这道题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外饲养蚕的活动中(特别是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有细致观察、记录和思考问题的能力。10.只有2.3%的学生画的样子接近蚕蛹真实的形态,但是剩下97.7%的学生不接近蚕蛹的真实形态,其中有28%的学生错误地画成了蚕蛾,40%的学生错误地画成蚕的幼虫,说明在大部分学生的前概念里,不清楚蚕的幼虫和成虫之间的过渡形态。本题意在了解学生关于蚕蛹的已有认知的前概念调查。11.有86%的学生知道蚕蛾是由蚕蛹发育而来的,通过这道题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亲眼目睹蚕的生长变化,在饲养蚕的活动中有做到细致观察。12.有95.3%的学生知道蚕蛾交配的行为,有4.7%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是在做游戏,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课外对蚕蛾行为观察地很细致,已经知道蚕蛾尾对尾是繁殖行为。13.本题考察学生是否知道哪些动物属于昆虫类,有93%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了解到蚂蚁是昆虫,但是不能代表学生是通过昆虫的共同特征来进行判断的。14.有90.4%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能正确判断蚕生长发育四个阶段的先后顺序,说明学生亲历了养蚕活动,对蚕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15.对于“蚕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有19%的学生认为是一周,66.7%的学生认为是两个月,11.9%的学生认为是半年,2.4%的学生认为是一年。虽然学生亲历了养蚕活动,也做了观察记录,但由于没有进行统计和整理,所以部分学生不能判断正确。16.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小动物,甚至有一些学生养过小动物,看过小动物繁殖后代的过程,所以对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一些了解。有85.4%的学生认为不是所有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都相同,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多种多样”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17.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资料阅读,已经了解一些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41.5%的学生知道由母体直接生出小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胎生,说明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胎生”的前概念。18.有68.3%的学生认为狗的繁殖方式和龟、鳄鱼和天鹅不同。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没有足够的认识。19.这道题考察学生是否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的生命历程,有2.5%的学生选择了出生、繁殖、死亡三个过程,有7.5%的学生选择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过程,有90%选择了四个过程,说明通过前面对蚕一生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对动物生命历程的主要过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20.这道题考察学生是否知道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在给出的4种动物里,没有学生认为是蜘蛛,有20%的学生认为是蝙蝠,有62.5%的学生认为是鸡,有17.5%的学生认为是蝴蝶。通过对错误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他们认为会飞的就是鸟类,所以认为蝙蝠、蝴蝶是鸟类。说明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对鸟类的特征认识还不够全面。21.这道题考察学生是否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有52.5%的学生认为“身上有翅膀”不是,说明一半的学生已经知道哺乳动物的特征。

试教效果分析

第1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一)

课堂教学活动观察分析

聚焦环节:教师提问:同学们养过蚕吗?你知道哪些有关蚕的知识?学生回答:蚕喜欢吃桑叶;蚕宝宝一开始是一个小小的卵;蚕长大后有点胖;蚕的样子跟我们平时看到的虫子有点像;蚕是白色的。将近一半的学生养过蚕,能说出蚕的一些基本知识,主要是关于蚕的样子和喜爱吃的食物。探索环节:蚕的生命是由蚕卵开始的,我们今天要来观察蚕卵。教师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学生回答: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教师提问: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蚕卵?学生回答:大小;颜色;形状。学生初次观察蚕卵会比较兴奋,因此在观察前引导学生回忆观察方法和观察内容,有利于学生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讲解观察要求,小组领取蚕卵、放大镜和尺子,进行观察和记录。本次用的记录单是开放式的,但发现三年级孩子的词汇量有限,不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因此记录单 改成勾选式的。学生对蚕卵大小仅限用“小”或者“很小”来描述,因此记录单 改为填写测量数据,使得描述更准确。

01

02

教师提问:请同学猜测蚕卵接下来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会裂开;会有蚕宝宝破壳而出。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小蚕什么时候会从卵里出来?学生回答:十天;一个月;今天或明天。教师布置课后观察任务:观察蚕卵的变化并完成记录单。学生对于蚕卵接下来的变化集中在会有蚕宝宝破壳而出,但未能提及蚕卵颜色的变化。因此教师布置课外观察任务时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蚕卵的各方面变化,以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526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