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养蚕记蚕匾蚕架方格簇蚕宝宝,珍


养蚕记

在我的记事里,塘后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好几个时期,90年代,逐步发展成种桑养蚕。漫山遍野的桑树苍翠欲滴、油光发亮,家家户户养蚕忙。春季,万物复苏,桑树也不例外,在春雨的沐浴里抽芽长叶,每到清明祭祖时节,漫山遍野的桑树已经长出大朵大朵的嫩芽来。过清明不久,一年一度的“春蚕”就开始了。计量春蚕多少,我们塘后通常用“张”,最少的是“两分五(即四分之一张)”,其次是“五分”,也叫“半张”,继而“七分五”……“你家养了几张蚕籽?”是大家见面最常见的问候话题。根据自家养蚕房间的大小、劳动能力,决定了桑田的大小、养蚕的数量。养蚕可是一门技术活,蚕宝宝对蚕房的环境要求比较高,空气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等都有严格要求。每次养蚕之前,都要对所有的蚕房、蚕匾以及所有用到的器具用漂白水进行喷洒消*。这消*的工作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我的母亲算身体相当好的,但每次的消*工作都是心有余悸。提前摆好所有器具,配好药水,戴上帽子、口罩,冲进蚕房,最快的速度喷洒一遍。再把蚕匾等翻个面,喷第二遍,逃也似地出来了。那时候,虽然戴了口罩,但其实那普通的口罩并不能起到隔离气味的作用,漂白水的气味吸入呼吸道,又是流眼泪、流鼻涕,一连几天,母亲都像患了气管炎似的上气不接下气……蚕籽是提前预定的,到了养蚕季节,村里的农技员统一领了蚕籽,村民陆陆续续从农技员手里领回自家的蚕籽。春蚕的时候,天气还比较冷,又不像现在有空调,为了达到指定的温度。母亲在蚕房里用透明的尼龙布围了一个极小的空间,放进提前准备好的火盆,并且放入温度计,冷了,继续加温;热了,及时打开尼龙布透气。到规定开种那天,母亲起个大早,打开包装,用鹅毛轻轻地刷,把蚕籽均匀地摊在蚕匾里,打开瓦的白炽电灯,照在蚕籽上。慢慢地,小蚕宝宝就从蚕籽里爬出来了。刚出来的小蚕宝宝是黑色的,就像小蚂蚁,笨拙地蠕动着。等时间差不多了,母亲把嫩嫩的桑叶切得细细的,均匀地洒在小蚕宝宝的身上,闻到桑叶味,它们立刻精神起来,爬到桑叶上狼吞虎咽般吃起来。母亲趁机拿起专用的“蚕筷子”,小心地夹起爬满蚕宝宝的桑叶,移动到蚕匾的另一边。这边还有的蚕籽没有开裂,等第二天,再用瓦的白炽灯照一遍,还能孵出少量的第二批蚕宝宝呢。刚孵出的蚕宝宝,因为小,食量还是比较小的,所以这几天还算轻松,我家劳动力有限,蚕籽养得不多,每天清晨或傍晚,母亲独自一人去摘一叠桑叶,也就够填饱小蚕宝宝的肚子了。不过,这几天摘的桑叶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却要求很高:规定是从桑叶顶端下来第 张大叶子,既嫩,又比较大。每张桑叶几乎都是精心挑选过的,所以,摘桑叶还是比较慢的。我们缙云有句俗语“蚕食一样”,用来形容整天嘴馋想吃东西的人。这句话来的可是有依据的,蚕宝宝确实是整天吃个不停,一天喂三次, 是每次去,都吃得精光。不过,蚕宝宝可也没白吃,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 天还像黑乎乎的小蚂蚁,母亲要戴起老花镜才看得见,第 天立刻变得白胖起来。吃了两三天,蚕宝宝就要进行 次“眠”,我们习惯称它们是“睡”。田间地头,碰到熟人,都会问一句:“你家的蚕睡了吗?”母亲给“睡”了的蚕宝宝盖上一个蚕匾,让它们在昏暗的环境里,“睡”个天昏地暗。这一天,我们也难得放松,不用摘桑叶,不用喂蚕。一天过后,打开盖着的蚕匾,可以看到部分早点“入睡”的蚕宝宝已经悠悠醒来,退了黑黑的皮,呈*褐色,正在摇头晃脑找桑叶吃。现在它们已经是“二龄”的蚕了。看它们馋嘴的样子,我们姐妹俩急着准备切桑叶,母亲却不急,让我们再等等。等绝大部分的蚕宝宝都“醒了”,给蚕宝宝拍上一层乳白色的蚕药,用于消*,再拿出一张消过*棉线制成的细格子蚕网,铺在蚕宝宝上面,桑叶明显切得比“一龄”时候大条了很多,因为这时候的蚕宝宝已经比刚孵出时大了好几倍,啃咬的能力已经大大加强。等蚕宝宝们爬上桑叶,母亲让我们帮忙抬着蚕网,从这个匾换到另外一个干净的匾。醒来的蚕宝宝也就成功进行了搬家。个别还在酣睡的蚕宝宝,就得等下一批再用桑叶“哄骗”它们“搬迁”了。待全部蚕宝宝转移完毕,留下了的一层黑绿色残留物,带着淡淡的桑叶味,大部分是蚕宝宝吃剩干枯的桑叶末,还有一部分是蚕沙,可千万不要小看这“蚕沙”,百度一查:“蚕沙,中药名。为蚕蛾科昆虫家蚕幼虫的干燥粪便。育蚕地区皆产,以江苏、浙江、四川等地产量最多。6~8月收集,以二眠到三眠时的粪便为主,收集后晒干,簸净泥土及桑叶碎屑,生用。"“干燥的蚕沙,呈短圆柱形小粒,长2~5毫米,直径1.5~3毫米。表面灰黑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棱及3~4条横向的浅纹。两端略平坦,呈六棱形。质坚而脆,遇潮湿后易散碎。微有青草气。以干燥、色黑、坚实、均匀、无杂质者为佳。”具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的功效,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多种使用方法的记载。在我们那最常见的,就是可以把蚕沙做成枕头,给婴儿睡。“二龄”的蚕宝宝还是比较小的,母亲的老花镜和“蚕筷子”还是时不时派上用场。但和“一龄”相比,“住址”已经从一小块变为大半个蚕匾,继而延伸到整个蚕匾。吃了两三天,蚕宝宝又进入“二眠”,二眠醒后,母亲用同样的办法,进行蚕和沙的分离,只不过,用的蚕网明显大格了,蚕宝宝的驻地面积也至少大了一倍,桑叶也越摘越下面,切得也越来越大块,继而逐步不用切了。“四眠”过后,蚕宝宝进入“五龄”,如果说前面的蚕宝宝还是幼虫的话,这时候可以说是“成年”了,哪怕我这个外行,也一眼就能辨认出,那些头昂着一动不动,嘴尖有个小圆球的是“睡”,而那些摇头晃脑,嘴巴宽宽的是“醒”。这时候,蚕宝宝吃桑叶的能力也是大的惊人,一张蚕籽的蚕宝宝,一天至少吃掉满满两担塞得严丝合缝的桑叶。大部分人家的桑叶都是栽种在山坡上,大家一大早起床,一家人分工合作,有的做饭,有的喂蚕,喂完蚕胡乱吃一点,就挑着空蚕篓上山了,这时候摘桑叶也不需要小心翼翼了,抓住一根枝干,两手左右开弓,只听哒哒哒一串声音,两把桑叶在手,整根枝干也就成了“光杆司令”。这时候已经是五一前后,天一天比一天热,桑树上挂满黑黑红红的桑葚。可是我们已经无暇顾及了,正午前必须摘好一担满得不能再塞一张的桑叶,忍着饥肠辘辘,走半小时的山路挑担赶回家。尽管这时候自己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但一想到蚕房里的蚕宝宝,顿时脚下生风,顾不上自己的空肚子,尽快把塞得发烫的桑叶一把把抽出来,打散堆在蚕房里,撒上点清水,既保鲜又降温。据说这些热腾腾的桑叶蚕宝宝吃了会拉肚子,所以,除非万不得已,一般我们都是拿前面剩下的先喂了。这时候的喂蚕也可谓“壮观”,粗壮的蚕架上架好了一根根竹竿,然后一个个蚕匾就摆在这些竹竿上,层层叠叠,整整齐齐。从左到右,亦或者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都不是问题,只要习惯了按统一标准就好。母亲端出一个蚕匾,放到特制的架子上,如果说前面的蚕宝宝还瘦不拉几不好看,这时候的蚕宝宝 称得上“白白胖胖”真可爱。有的伸长脖子,好像嗷嗷待哺的小燕子;有的忙忙碌碌,东寻西找,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温饱问题;有的慵懒地躺着,一个个“玉体横呈”,安静悠闲地等待……好一幅“社会众生像”。无暇再去分析它们的思维,我迅速抱起一大堆桑叶,放到蚕匾中间,刷刷几把铺匀,一圈边角的地方重点塞一下,就好了,塞回蚕架,再端出新的蚕匾……耳边顿时响起一阵类似下雨的沙沙声。欧阳修曾在《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里写道:“下笔春蚕食叶声”,写出了蚕食和写字的声音对比;辛弃疾则在《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里描绘了“春蚕食叶响回廊”的画卷。这几天的蚕宝宝食量大的惊人!厚厚一层桑叶,没等 一个蚕匾喂完,最早喂的已经吃差不多了。每隔两三天,蚕匾里的蚕沙就堆满满的,蚕匾重得端不动,需要给蚕宝宝重新换住处,本来这几天摘桑叶已经到达极限,喂蚕时间最多,又刚好赶上农忙,还要换蚕沙,全家都累得不行。家里房子多的人家,倒是有好办法:开设几间新蚕房,消好*后,除了过道,其他地方在地上铺上一层稻草,只留一条过道,等蚕宝宝“四眠”结束,就转移到地上,这样一来,摘桑叶可以把整根枝条剪下来,一捆一捆背回家,直接铺在地上,或者把桑叶大把大把撒在地上,用竹竿大致挑一下弄匀即可,不需要一个蚕匾一个蚕匾端下来喂,大大缩减了喂蚕的时间。而且不用考虑换蚕沙的问题,所以养“地蚕”可以大大缩减人工,提高养蚕的数量。“五龄”蚕要一口气吃七八天,蚕宝宝也随着一天比一天白胖,到了第七八天,随便拎起一根,都有小拇指般大小。一碰它的头,就会把宽宽的嘴巴收回来,头也随之变得圆溜溜的,头上还有几道“小皱纹”,就像一个憨憨的小老头,煞是可爱。说来也怪,对我来说,除却令人毛骨悚然的蛇,最怕的莫过于多脚的虫,一条毛毛虫,可以让我吓出一身冷汗,甚至哇哇大叫。记得当时最开始父亲提议家里要养蚕的时候,态度非常坚决地反对,只要一想到家里养了一屋子多脚的虫类,就汗毛要竖起来。但自从家里养了蚕之后,尤其是亲手把它们从小蚂蚁养成大成虫后,对这些蚕宝宝的恐惧早已换成了热爱,它们已然成了全家的宝贝,称为“蚕宝宝”一点都不为过。称其“可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记得又一次,母亲喂完蚕准备上床睡觉,脱衣服时随手一抹,碰到冰冰凉的什么东西,当即吓得大喊大叫,但随即一看,竟是两条蚕宝宝,当即放下心来。估计是刚刚在喂蚕的时候,爬到母亲身上,被带到卧室去了。养蚕最忙碌的莫过于蚕儿“上山”,在吃了七八天之后,蚕宝宝陆续“吃饱喝足”,排了多余的水分,整根身体变得微*透亮,它们不再吃,而是到处东爬西爬,准备找做茧的地方。这时候,我们就忙坏了,为了结出的蚕茧颜色白,外形圆润漂亮,通常采用“方格簇”给蚕宝宝做茧。“方格簇”其实就是纸板做成的小方格,用细铁丝每两个组装在一起,并扎上可以用来悬挂的竹片,不用时可以合上,一捆一捆放好。把每一条“成熟”的蚕宝宝转移到“方格簇”上,着实是一件大工程,“上山”这天,家家户户都是把能用的场所全用上,能调动的人工全请来。有句俗话说蚕宝宝是“少一餐,不上山”,也就是说缺一点点桑叶,蚕宝宝都还要吃。为了减少工作量,人类发明了一种“蜕皮激素”,当发现很多蚕宝宝成熟的时候,就把“蜕皮激素”按一定比例调好,均匀地喷洒在桑叶上,喂给蚕儿吃,其他原本还缺一口的蚕儿,吃了这药水后,不久就成熟了。大家不需要一条条辨认是否成熟,手脚麻利地把所有蚕儿都捡起来,装在脸盆里,把“方格簇”摊开放在地上,撒上蚕宝宝,任其自由爬一会儿,再拿起来挂到搭好的架子上。蚕宝宝有个习性,会拼命往高处爬,不多久,挂着的“方格簇”就会下面一半的格子都空着,上面一半格子住满了蚕儿,还有很多蚕儿趴着“无家可归”,于是给掉个头,就这样一次次掉头,直到所有蚕儿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格,完成神圣的使命。开始还能看到蚕儿吐死打形,渐渐地,蚕茧越来越白,蚕儿也彻底把自己锁进自己的茧里。过了两三天,蚕茧硬了,就可以开始摘了。摘蚕茧的空间就不局限于狭窄的蚕房了,可以搬到阳光明媚的院子里,宽敞明亮的“司间”,摆好架子,放上一个“方格簇”,两个人面对面一边聊家常,一边摘蚕茧。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真丝”,雪白的蚕茧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右手食指在上往下戳,左手手掌在下接,只听擦擦擦的声音,一眨眼就是一大把,这是蚕农们最欣慰的时候。摘好蚕茧,三五成群 拿到“蚕茧站”去卖,一个多月的辛苦,终于换来了一踏踏的血汗钱,更重要的是,连续十几天起早贪黑的日子,终于告一段落,明天还要清理蚕沙、“方格簇”、洗蚕匾、洗蚕房及一切用过的物品,还有得忙,这都是后话,至少今晚先睡个安稳觉吧!要知道,把一期蚕宝宝养“上山”,蚕茧卖个好价钱,真的不容易。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得格外小心,排除一切意外,才能成功。村子里这么多蚕农,总是偶尔会有人家出点意外,比如:温度太高,蚕宝宝出现意外;温度太低,蚕宝宝长得慢;突然出现病蚕,要立即采取措施,阻止传染病蔓延……而最最可怕的是,万一家里的桑叶被喷农药的路过,无意撒了点药水上去,那吃了这些桑叶的蚕宝宝会立刻死亡,而且一不小心还全*覆没,所以,能顺利熬到卖蚕茧的日子,着实不容易。春蚕结束,女人洗洗晒晒,大清扫,男人则最快的速度要把蚕沙挑到地里当肥料,清理出蚕房,要把摘完桑叶的枝干剪掉,待它再次发芽长叶,准备夏蚕的到来。勤劳的塘后人一年最多可以养5季蚕,养的方法差不多,但摘桑叶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每期都有固定的摘法。春蚕的桑叶 摘,看到的都摘完没关系,反正要剪了重新长。春蚕因为天气温度适宜,桑叶茂盛,蚕宝宝的生长周期也相对长几天,所以蚕儿特别大,蚕茧也特别厚,价格自然也 。夏蚕的桑叶只吃“边角料”,抽回来的嫩芽很多,如果每个嫩芽都长着,势必都不粗壮,所以要把最粗壮的留下来,多余的都摘了,给夏蚕吃。摘这桑叶非常花时间,而且很多都溅了泥土,需要清洗晾干后再吃。所以夏蚕是养不多的,充其量过渡一下而已。“早秋”因为天气热,容易发病,养的人也不多,直到“中秋”“晚秋”再养。而“晚秋”已经要靠火盆等人为加温来控制温度了,也是相当麻烦。相比之下,春蚕产量高,价格好,最受人欢迎。养蚕,缓减了村民的经济危机,曾让一批塘后人富了起来,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终究已成为过去式,但留给一代塘后人的印象不可磨灭,至今,若去寻找,估计大多数家庭都还能找出成堆的“蚕匾”“蚕架”“竹竿”“方格簇”等养蚕专用器材。蚕宝宝,你永远是珍藏在塘后人心中的“宝”!

END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553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