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全国十数所高校的翻译论坛、研讨会以及工作坊讲过计算机辅助翻译(CAT),限于时间,好多背后的故事没有展开。这些故事是我在山东师范大学讲课的时候不时跟同学们分享的内容,对于他们了解CAT的发展史不无帮助。为了弥补工作坊中往往没时间讲哲学故事的遗憾,我特开始这个《闲话CAT》系列,跟大家唠一唠我个人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应用、教学和研究方面经历的一些事儿。
?
年5月25日,“第五届翻译职业交流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翻译研究者、翻译教育者、翻译产业界乃至翻译服务客户等。笔者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做了“MTI教学——观察、反思”的发言。会后交流的时候,与本地化专家崔启亮先生谈到了电脑辅译工具,提出这类工具也可以用于文学翻译。会后崔老师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我的这一观点:
崔启亮-北京ISTQB:昨天参加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与一位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老师交流,谈到计算机辅助翻译是否可以文学翻译,这位老师以多年文学类翻译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认为行之有效,特别在质量控制,术语管理,语料积累作用更大。我的感想:医生用刀治病救人,小贩用刀看菜切瓜。关键是什么人用刀。(新浪微博,年5月26日)
微博一经发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十余条回复或转发,其中伴随一些质疑声,如:
某ID:可以是可以,但是如果这样做,文学的美又在哪里?我觉得这样禁锢了翻译文本!也禁锢了读者的认识!
也有人虽然原则上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但对采用何种计算机辅助翻译也存在较为保守的意见,如:
某ID:我对质量控制、术语管理和语料积累三个方面特别看好。但文学翻译,[W]ord模板类的CAT工具似乎更能照顾原文原貌和译者思路。
出现这样的质疑声音是我意料之中的。熟悉电脑辅译(CAT)这个研究及应用话题的人都知道,历经20多年,CAT才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被误解为“机器翻译”,变得让大多数翻译领域的研究者和教育者能够基本厘清“电脑辅译”和“电脑翻译”之间的区别。可以说,很多人只是在近5~10年的时间里才开始认为,CAT适合应用在技术文本等类似文献的翻译中,能够提高效率,改善质量。此时提出电脑辅译也可以应用于文学翻译的观点,引起质疑是正常的。
限于微博字数,崔老师只是总结了我们交流时我说的核心观点。我觉得有必要详细阐明自己的观点,所以先回复了一则评论:
xubinich:谢谢崔老师。[……]这个观点,是我亲身翻译数百万字归纳总结出来的。窃以为,弥尔顿的长诗也可在机辅翻译里做,关键是你是否熟悉某CAT到了足够高的程度以及自己的期望值。哪怕一个术语也没有,单纯是对照的界面,也提供了巨大的译和校的优势。
这一次的微博讨论,以及最近参与的几个翻译案例引起了我对这一话题进一步的思考。针对 则微博,我先是撰写了一份回复,列举出了以下一系列观点:
xubinich:崔老师在微博中发布了我在大会上提到的一个观点,我来详说一下:(1)机辅可以用于中长篇文学文本的翻译;(2)机辅能够为之提供辅助;(3)使用机辅能提高效率;(4)机辅本身不影响译文质量,只有译者会影响;(5)机辅能提供对照界面,利于翻译质量控制(自我审校及他人审校);(6)最近翻译的儿童文学,也乐用机辅;(7)诗歌翻译也可以使用机辅,我指长诗,基本不做重写类型的翻译。请大家指正。
笔者对我首先提出的CAT可以用于文学翻译的观点有着充分自信,因为这是我在翻译出版了上百万字的科普和文学书归纳总结出来的。
年前后,我开始十一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