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在玄武24小时书房揭幕当天,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胡阿祥做了“闻名知中国”的讲座。人有姓名,有字号,有称呼;国有国号,有名号,有称谓。胡阿祥认为,“名称学”是传统中国一门包罗万象的富有趣味的学问。从闻“名”这个独特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高度凝聚的精华。古往今来,中国的名号有许许多多。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最早的、组字成文的“中国”两个字,出现在约年前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上。何尊“何尊”是周成王时期一个名叫“何”的贵族所用的礼器,这件青铜器是何姓贵族为了记载父辈们和新王周成王功绩而铸造的。尊内底部字铭文中,出现了“宅兹中国”4个字,这也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中国”的意思是“居住在世界中央的国家”,可见那个时候“中国”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后来,地理概念的“中”逐渐发展成为文化概念上的“中”,也就是中庸。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因为名字里的“愈”有点过了,字就叫“退之”,这就是中庸之道。除此之外,中国的名号还有很多,华夏、中华、禹迹、九州、四海、海内、天下……为什么叫华夏?胡阿祥说,这里的“华”通“花”。花,是六朝后才出现的字,木本植物开花叫“华”,草本植物开花叫“花”,所以刘禹锡写“朱雀桥边野草花”,而张九龄的诗里则是“桂华秋皎洁”。但是,在六朝之前,只要植物开花都叫“华”。所以,“华夏”其实就是像花一样灿烂的夏朝。甲骨文的“夏”(右一)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的王朝为什么叫夏而不是秋呢?胡阿祥解释说,甲骨文中的“夏”,其实是个虫子,虽然郭沫若说这虫子是长着两只角的乌龟,但它是只蝉。“在博物馆里会看到用玉片做的蝉叫玉含,人去世的时候,把它放在嘴里。为什么这么做?古人认为蛹变成蝉,蝉变成蛹,是循环的,也就是说是永生的东西。”所以,“华夏”就是像花一样美丽的夏,衍生到文化上,就是文化灿烂的夏。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作为农业民族,中国人的地理视野比较狭窄。但是,胡阿祥认为,从中国的一个比较特别的名号“赤县神州”里就可以看出来,滨海人们的博大视野。赤县神州的说法来源于战国末期齐国人邹衍。邹衍说:“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赤县是南方的国土的意思,神州就是神奇的陆地。“因为滨海一代特别是山东一带经常看到海市蜃楼,人们知道海外有文明,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想象力太丰富了!”电影《大鱼海棠》解读的就是赤县神州中国在外语中怎么称呼?胡阿祥介绍的第二个“名”系列,就是“中国”的域外称谓。外国人为什么称中国叫China?坊间流传的说法是,因为瓷器叫china,所以生产瓷器的国家也被称为China。在胡阿祥看来,这种说法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印度称中国发音为China是公元前五世纪文献中看到的,而中国成熟的瓷器公元三世纪才出现,差了八百年。”那么China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年,意大利传教士M。Martini发表China为秦国的“秦”的见解。至今多年,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China来源于古印度梵文Cina,cin是秦的读音,a是代表土地的后缀。“最早跟中国交往的文明古国就是印度,与印度打交道最早的是西边的秦国。”而“秦”的甲骨文很有意思,三人持禾,春秋循环。经过考证这是一种草,民间叫猫尾草,它是马的最好的饲料,而这种草在甘肃的天水生长得最好。甘肃天水这个地方是秦人的祖先非子的聚集地,非子在这个地方放牧。周天子把非子喊来为周王室养马。非子的马养得非常好,周天子一高兴就赏了他一块土地,于是建立了一个国家。非子为纪念他立国的根本是这种牧草,所以把他的国家称为秦。甲骨文:“秦”(左一)中国的另一个域外称呼叫Serice(赛里斯),这是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六世纪,地中海世界对在古代中国的称谓。这当然跟中国的丝绸有关。古希腊罗马人痴迷于丝绸,丝绸价比黄金,但是获得了稀有的丝绸,他们又不知道丝绸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于是,希腊、罗马等欧洲文明古国把丝绸的来源地称为Serice,也就是丝国。地理遥远,中间环节加价严重,丝绸贸易又极为艰难,他们一度误以为赛里斯人从树叶上采集下了纤细的羊毛。不过,当养蚕缫丝不再神秘以后,使用大约千年的Serice也逐渐停用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距离在缩小,时间距离更是近乎消失,所以今天的地球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而在交通艰难、通信不便的古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谓,其实反映的是交流。”胡阿祥说。交汇点记者陈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