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重点是什么?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门课,六个院士,二十年》的文章,记述的是每年秋天武汉大学6位院士会从天南地北的会议中抽离,陆续回到一方不大的讲台上。为大一新生讲授一门叫作《测绘学概论》的课程,其中一位院士叫王之卓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开学前,王之卓总会将一学期的课程全部备完,写好讲课笔记。讲课前一周,再修改补充,考虑教学方法。到了课前的那天晚上,再把第二天所讲内容全部仔细备一遍。他的讲课笔记会进行多次补充。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于老师还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备课的重点是什么呢?王之卓先生把重点界定为三个:全程梳理、教法构建、内容健全。于永正先生把备课是否充分看做是敢不敢进课堂的唯一条件。我以前讲过,备课包括三个方面备课,只是整个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在备课中要对上述三项内容进行逐一的分析设定,才能做足上课的准备。写教案只是其中的三分之一,而且是且必须是三者中的最后一个层面,这个顺序是不可逆乱的。先看课程准备,它有三个层面:1.课程梳理2.课堂预设3.教案书写先说课程梳理,这个先发层面有怎样的内存呢?1.课程的基本性质。这里的课程是语文课程,就一定不是历史课、思品政治课或者数学课。乍一听,好像我这样说不太严肃,是低估甚至侮辱了某些语文老师的智商和情商——课程表上明明写的是“语文课”,我拿的课本也是“语文”,我读了师范大学四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难道我还会把课程上成历史课、地理课吗?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真实的。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奖获得者有一位是东北某省实验中学的教师,获奖教学课文是初中八年级的《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老师是这样导入教学的——同学们,在讲课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的生平,这对于我们理解所学课文非常必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地听。他出生在俄国的土地上,他的家族有暄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个天生的贵族。…………老师用时2分40秒,用个字极富深情讲一段落后,问学生:知道这是谁吗?学生齐声回答:不知道。老师又接着用4分50秒的个字进行描述,再问学生,学生还是不知道。这时候,老师说,你们怎么不看大屏幕展示的图片啊,这是托尔斯泰。尽管评为一等奖,但这样的语文课开头导入成功吗?合适吗?为什么不成功呢?也许,这样的开头导入,多用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中。数理化生这些理科课程,大多是在阐释和分析定理公式规律性的内容的,所以,开头的时候,多以感性的现实生活导入,譬如讲速度问题,我们可以举出一列高铁,一架飞机,甚至一只狗狗。然后通过假设或发生的一种情境引导出要学习的定理公式等。譬如讲圆周,可以拿一只篮球,问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一定会说,这是篮球,或者球,这样就顺畅的落到所学内容上了。语文课这样用,就会常常使自己陷入尴尬中,不仅如这位老师一样,就连一些名家大师在做公开课或者指导年轻教师写教案、上课时,都喜欢这样做,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诗经六义”中的“兴”。我们知道,“兴”之所咏,或者和内容有关,或者无关。设若无关,怎能融入到课堂一体化教学中呢?二十年前,我听过一节高中语文课《景泰蓝的制作》,授课者是一位有二十年教龄的老师,这位老师在草草讲完说明的方法后,用31分钟大谈特谈莫扎特的钢琴曲之美,把我们听课的老师讲的一头雾水,把学生们讲的都蒙圈了——这不是语文课了,是音乐欣赏课了。当然,现在的高中课本上,已经删掉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一是说明的方法和说明文结构,再一个就是,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许这位老师是莫扎特钢琴曲的发烧友,可学生们,对莫扎特,对钢琴曲,都有一定的认识吗?不一定吧。让学生穿越到一个陌生的领域里,又置课文编写者的意图于不顾,用自己或许擅长或许一知半解的知识充值课堂时间,这是典型的备课不规范的表现。学生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个托尔斯泰,你语言再动情,词语再华美,学生也无动于衷。这就是为许多语文老师津津乐道的“激趣”。其实太多的语文老师只注意了“激趣”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激趣”的本源价值。一些老师只是在备课或者上课的时候,用一个有意思的风趣的小故事或者小典故、精炼语录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其实,这个小故事、小典故、经典语录的选择是很有考量的:(1)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要串联起学习的全过程。(2)不仅是有益益智的话题材料,更要杜绝哗众取宠和低级媚俗。(3)不仅是学生在话题中获得生命的感悟,更要由此开启知识能力素养的序列培育。(4)不仅用在课堂文本学习的开头,更要或明或暗贯穿整个文本学习的始终。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和语文老师们探讨一个最简单最入门也是最深奥的问题:语文课为什么要学习课文?一般的回答是:语文课文里承载着语文知识和技能,传递着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如果再稍微接地气的想一想,是不是因为学生可能读不懂这篇文章或者暂时读不懂其中的某一个层面、段落、词语啊?——因为学生读不懂,所以才需要我们老师去教他们啊!如果学生都读懂了,那我们还有必要教他们吗?面对一篇课文,任何一个学生不会全面陌生。他们总是或多或少的明白其中的大部分或者一部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则不是这样的,没有学勾股定理、自由落体运动、电解反应、基因突变之前,学生对这些知识基本是陌生的。所以,面对着每一篇语文课文都从字词讲到主题,从比喻讲到首尾呼应,小学三年级就讲比喻的三种形式,到了高三高考复习还讲比喻的三种形式,这是语文课程应有的教学思路吗?在这里我想强调的主要是,既然课文学生自己能读出个一二三来,但又不能完全把控,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不能由学生课前或者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学生读不懂的问题引入教学呢?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老师天天提倡的“读书要读出疑问”来的最好践行吗?要学生会读书,读出问题来,可我们的每节课总是老师设计问题导入教学,而这些问题又有时远远脱离学生和课文的实际,这样的语文课,有意思吗?能收到预期的价值吗?所以我说,语文课不能按照数理化的课程模式来设计准备。要分清不同课程之间的区别,在这种区别的基础上准备课程。记得有一年高考后,大概是6月9号,我把高考试题汇编拿回家,我家读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偷偷地把语文试卷上的前面几道客观选择题什么字音字形连贯病句的做上了,我一看,做了六道题,对了四道。让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做一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高考试卷,能做对几道呢?这段时间,我去福建给学生做阅读和写作的辅导报告,当我请学生理解年全国高考语文第一套试卷古诗文阅读文本时,学生面对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一诗一筹莫展,我问他们平时课堂上老师是怎样教学古诗文的,学生告诉我,很少讲课文词句,一节课有三十七八分钟在讲朝代的事、作者的小故事等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4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