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合寨村的养蚕人新京报


年4月24日,村民蒙国意正在蚕房里给蚕喂桑叶。这几天蚕正处于“五龄”阶段,是重要的生长时期,他每天至少要喂三四次蚕。4月25日,村民蒙联青家的蚕已经上了架。4月24日,村民蒙国意的妻子正在桑叶地里采桑。这几天,夫妻两人一天要采三四回。4月25日,蒙联青和母亲在自家的顶层房间抖网。这天是蚕上架的日子,再过几日就可以获得蚕茧了。4月25日,合寨村村口的墙上贴着“三龄”蚕的贩卖信息,类似信息遍布街道。广西 合寨村4月25日中午,蒙联青和母亲在合寨村自家顶层的房间抖网,今天是给蚕搭网的日子,到了这一步,离收获蚕茧只剩几天时间了。特制的塑料布上粘着一缕缕凌乱的丝,像蜘蛛结成的网。在合寨村,蚕的地位很高。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专门空出几间采光好的房间留给它们。前一天,蒙联青刚刚收来半张还在幼期的三龄蚕,每天都要去田里采摘新鲜的桑叶,擦去灰尘,晾干叶片上的水分,喂给它们吃。“蚕吃了带着水的叶子会拉肚子”,蒙联青解释。年,村委会从外地引进了桑蚕养殖技术,带着村民到周边村寨学习考察,还在村里办起了养蚕培训班。前三年,培训班火得不得了,每班80人,一年六七个班,还有村民抱怨排不上队。“现如今,合寨村的人个个都是养蚕高手。”蒙树仁说。他是当年培训班的老师,也是合寨村里最早一批蚕农。蚕从小到成熟,需要二十多天。五龄是蚕吐丝的关键时刻,这几天,蚕吃得多,最难喂养。蒙国意家的蚕也快到五龄了,这几天,他每天要下田几次采桑叶。蒙国意家有五六亩田,之前种着水稻、甘蔗。年,屯里已经有七八户蚕农,比种庄稼收入高,他才开始学着养蚕,现在,他家的田全部种满桑。“蚕从一龄长到五龄,桑要从上往下吃。”蒙国意提起手边的叶子。桑能长半米高,桑叶上小下大。“这种有点变黑色的是最好的,蚕最爱吃,最有营养。”他用手摩挲着下层的大叶子。如今,桑蚕产业已经成为宜州的支柱产业,年,宜州区白厂丝产量吨,坯绸产量万米,丝绸企业总产值20.8亿元,白厂丝产量、茧丝绸加工能力继续保持广西县域第一。合寨村也成为宜州数得上的“桑蚕村”。站在高处俯视全村,满眼望去的大片绿色,全是桑叶。“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养蚕。”现任合寨村村主任兰锋说。蒙国意刚开始养蚕时,村里还没有那么多桑,而且叶子小,个子矮。他曾试过用木薯叶喂蚕,但效果并不好。后来,村民自己研究嫁接技术,挑选良苗一点点培育,才有了现在枝繁叶茂的品种。再等几天,蒙国意家的茧就能上市了。“按照现在30多块钱一斤的市价,能赚块。”他扬起黝黑的脸,笑得灿烂。采写/新京报记者王翀鹏程摄影/新京报记者彭子洋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539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