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于顺民咬文嚼字


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s://news.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

咬文嚼字

作者于顺民

本文举出了许多易读写错、易理解错的字与词语,下面分别敍及。

一、铤而走险。许多人写为“挺而走险”是错的,“铤(音ting)”,意为“快走的样子”,“铤而走险”解为“走投无路”之意。“挺而走险”说不上讲法!

二、走投无路。写作“走头无路”,是错的。“投”是“投奔、投向”之意,“走投无路”应该解为“无处投奔”,而“走头无路”是什么意思呢?

三、如火如荼。写作或者读作“如火如茶”是错误的。“荼”,音tu二声,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原语意“红得像火、白得如荼”,岂不是发展得蓬蓬勃勃的样子吗?而“茶”,解为“茶叶”或“茶水”都是不上讲的!

四、皴。音cun一声,《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第10版》载有三种解释:

1.皮肤因受冻或风吹而干裂;

2.皮肤上积存的泥垢和脱落的表皮;

3.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突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向背。

前两种解释的场合,人们一般可以发出cun的音。但在第三种解释中,许多人却会发zou音。我就听一个中国画很有造诣的哥儿们说过“zou法”,如“斧劈zou、披蔴zou”之类的话。为此,不避繁难,而把这个“皴”字的字义详细介绍一下。

五、纶。“羽扇纶巾”中的“纶”字,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打扮,读音为“guan”。“羽扇”,即他手中拿的鹅毛扇,而“纶巾”则指的是其头巾的一种样式。

但我觉得不能认为《三国演义》中常见到的诸葛亮戴的帽子就是“纶巾”,那多半是他当了军师之后的官服!

这个“纶”字是个多音字,在“锦纶、涤纶”中的“纶”字读音为“lun”。

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把诸葛亮的打扮念作“羽扇lun巾”,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难为情呢!

六、肓。“病入膏肓”中的“肓”字,读音应为“huang”,不应读“盲mang”。

您看“肓”字的下部是“月”,“月”部的字通常表示这是人体的一部分,如“肤、脸、胃、肠、肝、肾”等皆如此。古人把心尖的脂肪叫“膏”,“心脏与膈之间叫肓”,认为膏肓之间药力达不到。所以,病入膏肓即症之不治。而“盲”字下部是“目”,表示此字与眼有关。“盲”字表示“眼瞎”,岂非与眼有关?

七、琅。音lang,“琅琅书声”是对的,但若写为“朗朗书声”,则是错的。这里,“琅琅”是拟声词,意为“金石相击的声音或响亮的读书声”。由此可知,形容书声只能用“琅琅”。而“朗”字用于声音,只能解为“声音清楚响亮”,例如“朗诵”、“朗读”等。若问这又是为何?我只能答这是老祖宗的规定!

八、嫘。音lei,传说“嫘祖”此人是轩辕黄帝的妻子,教子民养蚕、缫丝、制衣。切忌此字不可读如“螺luo”!

九、亳。音bo,亳州,为安徽省地名,是曹操的老家。请注意:此字与“毫”字少一划,读音也不同。

以下介绍两个成语:

十、捉刀代笔。此成语含有两个历史典故。“捉刀”,说的是当年的魏王曹操要接见匈奴使者,但他觉得自己身材不夠魁梧,怕被使者小视。于是选国中身材伟岸者名叫崔圭的人,假扮自己坐到榻上。自己扮作卫士持刀在榻旁站立。接见后派人询问使者:“你觉得魏王怎么样?”使者答道:“魏王身材魁梧、英气外溢。然而旁边的卫士目光炯炯,乃真英雄也!”

“代笔”,说的是西域某国欲试探唐朝的国力,特叫人用少数民族文字给中原写来国书,国中许多人不识。独有李白因为生于西域,顺利回复了该国书。世称李太白醉写“嚇蛮书”,为大唐国争得了荣誉。

后来此语被转义为替别人答卷子,引伸为“作弊”。

十一、沆瀣一气。传说古代有个主考官崔沆(hang),取了一个考生名为崔瀣(xie)。“沆瀣”二字原意为“夜间的水汽”,于是时人戏称二人曰“沆瀣一气”。慢慢地这个成语就演变成“互相勾结”之类的意思了!

多年以前,我确曾看到资料说,那二人属于叔侄关系。不管咋说,二人的原名本来无任何贬义,后来居然变成不折不扣的贬义了。语言的演变何其巨大!此二人又何其冤哉!

(书写于.6.23)

作者简介:于顺民,男,l年9月出生。曾读于山东大学62级数学系,毕业后入伍。曾荣获科技成果三等奖,获聘高级工程师。历任技师、专业组长、室主任、训练处处长等职务。年转业到地方某单位任处长等职务,年退休。喜爱读书写作,偶有作品发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570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