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蚕 > 蚕的形状 > 指南研修第二讲共享生命的交响乐章
当前位置: 蚕 > 蚕的形状 > 指南研修第二讲共享生命的交响乐章
生活里的生命科学教育有哪些?
莫赫音老师:
我们生活当中能带给孩子很多直接的观察和感受。比如在幼儿园的进餐环节,老师在进餐活动时稍微花上一点时间,然后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用老师介绍或孩子介绍、老师补充的方法,让孩子知道今天进餐的食谱是什么。我们的食谱里包含的像米饭,蔬菜瓜果、肉类等,这些其实都是生命科学里面的一些内容,像蔬菜、瓜果的外形特征、颜色;在品尝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它的味道。还有在幼儿园也会吃水果餐,那么孩子们可能会吃到各种不同的水果,或是坚果,这些都是属于果实和种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能够让孩子从中了解到生物的特征和多样性,孩子也会渗透到我们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李姝静老师:
像雨后让孩子们观察花园里是否有蚯蚓、蜗牛,它们在干什么?它们有什么动作?观察、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简单的行为。现在是春天,我们可以观赏炮仗花;夏天看芒果成熟;冬天茶花又开放了。这些都会让孩子们对探究产生更多的兴趣,在无形当中感受到了植物生长周期的多样性。
主持人王兵兵老师:
这些都很具体,有什么通用的经验或者建议吗?
莫赫音老师:
首先,老师要熟悉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因为只有我们熟悉了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才能在指导孩子进行活动的时候,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帮助孩子组织、建构和拓展;对于科学的一些理解,也才能更好地创设适合班级孩子的生活环境。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便是我们生活中的探究,我们老师心目中也是要有活动目标。这个目标也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连续性,因为有质量的观察,这并不仅仅是我们老师一时的心血来潮带孩子去观察,而是一个连续的、探究的过程,然后去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举例子说,春天的时候有些树的叶子长了新芽,那么这棵树在夏天的时候有变化吗?秋天呢?冬天呢?这个月我们去观察这一种植物开花了,下一个月我们去观察的时候,它是不是已经结出小果实了?而且我们小朋友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像我们大班的观察内容比小班的观察内容明显丰富多了。我们在同一种事物的观察上,在不同年龄段也会有不同的观察要点,这又回到了我们之前说到的老师要熟悉科学核心经验这一点上去了。
主持人王兵兵老师:
是的,最怕老师带着孩子们这周观察一下院子里的树,下周又改去观察蚂蚁。现在我们倡导追随儿童,是要抓住儿童发现的契机,而开展教育并不是要让老师们完全没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完全搞生成课程,孩子发现了科学现象,比如他们突然对雨后爬上小区道路的蜗牛感兴趣,老师需要抓住契机,做好计划,引导幼儿持续开展下去才更有意义。
莫赫音老师: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课程的意识。还有一点就是观察记录,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做好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表的提供是根据内容而制定,并不是说要统一的模板或规格。那么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记录表也不要小学化,可以用图画、符号、文字、照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在一起,我们只需要记录一些关键的东西就可以了。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做观察记录呢?观察记录其实是有助于帮助我们的孩子建构科学经验;还有一个就是长期以来小朋友会觉得是由我们老师来评判他的对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有些孩子他明明知道自己看到的结果不一样,但是又不敢提出结论,没有信心提出来,如果老师的观点或者是老师认为另外一个小朋友的观点与自己想到的或看到的不一样的时候,很多小朋友也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而放弃了自己的操作结果。那么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小朋友记录自己观察或者是操作的结果,根据这些客观存在的结果形成自己对一些事物或者事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看法和解释,这一点对于我们培养孩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主持人王兵兵老师:
是的,其实这也发展了孩子们的前书写能力,为他们进入小学打下了基础。
莫赫音老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成为支持孩子和老师的一个重要资源。一方面,我们可以请家长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带孩子到户外进行观察和探索;老师可以提前给孩子和家长一个小小的任务或者是一个观察的问题,这样家长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的时候就更有目的性了。另外一个方面,其实我们的家长是一个巨大的科学知识宝库,很多的科学问题我们可以请教家长,比如说有的家长是中学的生物老师,或者有一些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的经验更丰富;老师可以组织家长开展一些亲子活动或者形成一个家长义工讲解队等等,这样我们就能够丰富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又能够为孩子提供 的科学榜样,还可以帮助我们家庭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
主持人王兵兵老师:
是的,非常棒,这里要提醒的是,请家长帮忙的时候,老师可能需要提前做好沟通工作,帮助家长将一些科学话语或道理转化成孩子们能够理解和体验的内容,那么幼儿园科学区角、涉及生命科学的动植物角,应该怎么具体操作呢?
02问题聚焦:动植物角里的生命科学教育如何开展?
莫赫音老师:
种植区、动物饲养角,其实是幼儿园老师最常开展的生命科学相关的活动。但是我们往往会发现,尤其幼儿园的种植角和饲养角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种植角或饲养角主要是老师在照料动植物,小朋友其实很少光顾;另外就是即使有些小朋友去光顾了,但是也只是短暂地停留。另外,小朋友可能去光顾的时候,主要的活动是给植物浇水,给小乌龟喂食,或者换一下水;那其它的时间,孩子也不知道应该去干什么,就变成了无目的的、短暂的观察,或者是一种没有意识的摆弄。
主持人王兵兵老师:
李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李姝静老师: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区角,首先看植物角,大家都喜欢种什么?仙人掌、富贵竹、发财树、多肉等,甚至还会摆放一些当季的蔬果,比如说番石榴,火龙果等,那么饲养角经常养的是什么?乌龟、兔子、蝌蚪……那这些动植物适合孩子去观察探究吗?我们昨天已经反复提到了这种类型的动植物,它们一个学期甚至一年、半年都没有什么变化,要么中途很容易死掉。这就限制了孩子们去参与的方式,而仅仅是照料一下或者简单的观察和记录;那么今天的观察记录、下个星期的观察记录和两个星期之后的观察记录,可能除了它腐烂之外,变化不大,产生不了问题,所以探究活动也就无疾而终。包括像养蝌蚪,其实在我们现在室内的条件下是很难等到它们变成青蛙的,所以很多的科学区域或动植物角, 都会变成保育员的责任田。
莫赫音老师:
这个其实和我们对种植区或者饲养角的一个核心价值认识和了解不深有关系的。动植物角的创设并没有为科学领域的探究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
03问题聚焦:如何让动植物角的创设为科学领域的探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主持人王兵兵老师:
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到大家呢,莫老师?
莫赫音老师:
支持幼儿对生物进行研究是需要以核心经验或者目标为基础,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材料,并有效利用我们周围的环境资源。首先,老师要选择适宜的研究对象。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尽量要选择生命周期比较短,或者容易种植的去照料,这样的话,小朋友比较容易观察,比如说各种豆类、番薯、花生等等;我们广东的气候特别温暖,适合很多植物的生长,像一些容易饲养的蚕宝宝、蜗牛等,这些都是可以的。
李姝静老师:
有老师提到的问题说,为什么在动物饲养角里很多动物容易死掉,不利于孩子们探究;虽然可以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但是时间长了也是挺打击孩子们的兴趣和心态。那应该怎么办?刚才莫老师就提到了我们其实在选择养殖对象的时候,老师事先需要去做功课,去慎重选择。
莫赫音老师:
对的,另外我们还要创设一个环境。其实有些班级里并没有专门的种植区或饲养角,没有一个专门的区角场所,如果说真的要做种植角和饲养角的一些活动的话,我们需要班里创设一个适合的、专门的区角场所。
04问题聚焦:如何创设一个适宜的区角场所?
主持人王兵兵老师:
什么样的环境是合适的呢?
莫赫音老师:
其实我们可以请孩子们一起来参与选择,比如说有的植物是喜阳的,但有些植物是喜阴的;有些动物适合阳光、空气流通的地方,但有些也不一定是适合阳光很充足地方的;总体来说,我们可以找一个这样的环境,有阳光、空气流通, 是水源比较近的地方,但是在摆放这些动植物的时候也要考虑每一种动植物的特点。
李姝静老师:
在这个基础上,当然很关键的是要投放蕴含适宜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比如说植物都有不同形状的叶子,那在摆放不同形状叶子的植物时,或者能够看到茎或根的不同,加强生物之间的对比,看到它容易看到的明显变化。再举个例子,怎样养豆子呢?我们可以跟孩子们讨论豆子适合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或者什么样的环境里豆发芽得更快、更好、更壮呢?于是他们一定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条件,那么我们就根据这种条件创设不同方法:不同的土、不同的盆、不同的水……然后种上同一种豆子,比如说有的放在水里,有的放在不断浇水的土里,有的放在浅一点的土里,有的深埋在很深很深的土里,看哪个发芽得快,哪个长得更好。或者是在同一种条件下比较同样的土壤、同样的水分和阳光照射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植物,如豆子、花生等,不同植物在同等条件下谁长得快?谁长得好?这也是可以去对比和测量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提供适宜的探索工具,在动植物角放上比如小铲子、小水桶、花洒、空花盆、放大镜、直尺、软尺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附近摆上一张能够进行记录和写生的小桌子,放上纸和笔,甚至还可以根据需要摆上相关的图书和绘本,为孩子们观察和研究动植物提供方便;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个区域就变得更综合性了,它就不是以前单纯地看、很少动手、不能探究的、静态的动植物角。
莫赫音老师:
提供的材料可以多种多样,其实我们让孩子参与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像刚刚老师提到的种豆子的例子,其实种豆子之前我们就可以让孩子讨论今天到底要种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选什么种子的问题,接下来怎么做呢?因为每种豆子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它的生长方式或者生长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小朋友从选豆子、翻土、种植、施肥、开花结果到收获,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孩子不断地去查资料,请教家长,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统计或者记录的一些方法解决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叶子可能被虫咬了,我们会研究是什么样的虫子,怎么样去除虫等,到豆子收获之后就可以转化成生活课程了。比如我们可以把豆子变成打豆浆、泡豆芽等,那我们就可以发现涉及到的内容会更广泛,小朋友探究的方式也会更多,他们的探究兴趣也会更浓了。
主持人王兵兵老师:
这样的话,其实实质上更像是一种主题探究的活动,这也应该是我们乐意看到的课程状态。
莫赫音老师:
还有 一点,就是我们老师对小朋友观察指导需要深入细致一些。
主持人王兵兵老师:
那有什么样的例子可以介绍吗?
05问题聚焦:饲养蚕宝宝案例分享。
莫赫音老师: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饲养蚕宝宝的例子。我们有一个班级在春天的时候饲养蚕宝宝。首先老师让孩子明白对待蚕宝宝要小心动手,因为他们带回幼儿园的都是比较小的蚕宝宝,我们在饲养前就要和孩子们商量身体软软的蚕宝宝,我们应该怎么观察,同时我们要让家长一起收集饲养蚕宝宝的方法,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李姝静老师:
前期的准备其实也是让孩子去体验爱护动物的一个过程。
莫赫音老师:
老师和孩子讨论蚕宝宝的饮食。蚕宝宝要吃东西,那吃什么呢?我们怎么提供这个食物呢?提供的途径是什么呢?这些桑叶又有什么要求呢?怎么去保存呢?这些问题说起来就是“饮食”两个字,但是里面涉及的内容是很多的。那这个班是怎么去做的呢?经过和孩子们讨论蚕宝宝的饮食后,孩子们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周末收集了一些桑叶,周一的时候带回幼儿园,全体的孩子就去进行桑叶分类。因为蚕宝宝如果吃到那种不成熟的、不良的桑叶就会腹泻,也会影响到成长;所以这时就要进行筛选,弄好以后,老师就要把桑叶放冰箱去保存,如果幼儿园有一个 孩子教育活动所需要的小冰箱,就可以放到小冰箱进行保存,那老师每天就去取一定量出来,取完以后不能马上吃,因为不是常温状态的桑叶蚕宝宝吃了也会腹泻,那就需要放置常温。这个事情谁来做呢?是我们孩子去做的。孩子会去感受这个桑叶到底有没有达到常温的状态,那如果达到常温状态,是不是马上就可以吃呢?也不是。因为孩子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会知道,如果蚕宝宝吃了带有水分的桑叶也会腹泻,所以孩子们必须擦拭干净桑叶上的水分,然后才能进行喂养。
李姝静老师:
所以小朋友们其实真的很忙。
莫赫音老师:
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平常我都是在幼儿园门口接待孩子,我就发现这个班每天都有不同的孩子带着一盒一盒的蚕宝宝回来,后来我才发现是什么原因。原来他们每天都把班级里的蚕宝宝带回家,为什么要带回家呢?原来蚕宝宝有个特点:很怕闷热,但是,它又很怕湿气重,在湿气重的情况下蚕宝宝的抵抗能力就会非常的弱,会出现死亡的情况。为了减少这种情况,他们班上就做了这样的讨论活动,班上的孩子进行分组,采用值日生的形式,去喂养蚕宝宝;另外蚕宝宝也要分组,每组对应一盒的蚕宝宝,各自负责喂养,每天都有值日生去喂养和记录。孩子都能去参与这个活动,而且大家也能很清楚地知道喂养的过程和方法是什么,他们也会在陪着蚕宝宝长大的过程中互相比较,哪个组饲养得好一些,谁的蚕宝宝长得大一些,这是一个让孩子继续深入探究非常好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就需要陪同孩子耐心观察蚕宝宝的成长过程,整个过程老师需要根据蚕宝宝和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指导。
主持人王兵兵老师:
整个观察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拍下照片或者引导幼儿做好观察日记贴在饲养角相对应的位置,让幼儿每天观察时都有一个对比,了解蚕虫的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老师要根据蚕宝宝的生长需要及过程中的特殊需求而进行有层次的、逐渐深入的指导。
06问题聚焦:主题墙如何创设?
李姝静老师:
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体验到了蚕的特征、生活环境和条件生长的过程和周期,同时也积累了各种探究方法,包括查找资料,甚至是访谈家长、分析和应用资料、计划、假设、质疑和验证、记录和交流讨论等等。那么在这里也正好回忆一下昨天老师们提到的问题,科学教育主题墙怎么去布置?刚才兵兵老师也提到了老师要拍下照片引导孩子做好观察记录,那老师拍下孩子的观察记录,孩子能找到的资料、他们的计划、假设和验证等等,那他们整个的心路历程贴在哪里呢?是不是贴在主题墙呀?所以主题墙就是用来记录孩子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设计研究、观察讨论等这一系列心路历程的一面记录墙,这样的一个主题墙才是跟主题探究、区角活动密切结合的,并且成为我们课程的一部分。
莫赫音老师:
对的,因为主题墙其实是一个活动的主题墙,不是一个专门为了美化而设计出来的活动墙,它应该是体现孩子学习过程的主题墙。另外还有一个小建议,我们在养蚕宝宝的过程中,大家尽可能不要去购买市面上提供的叫做“七彩蚕宝宝”的蚕,因为这种蚕宝宝喂彩色饲料的,它不吃桑叶。我们在生活教育,就是在动植物饲养的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一下,首先就是我们老师也要控制自己,要多点观察孩子,多一点引导,少一点亲自动手,多引导孩子观察动植物的变化,然后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和兴趣点,因为你只要知道动植物的变化及孩子表现的兴趣点的时候,你才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进行更深入地探究;当小朋友没有发现或者暂时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