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渐行渐远的养蚕业20年来长兴桑园面积和


彩色蚕茧

“这4斤给大儿媳家,这4斤给外甥女做蚕丝被。”6月,小浦镇八都岕的银杏叶已经绿意盎然,75岁的蚕农刘小芳正在银杏树下将蚕茧翻成“绵兜”。

在蚕茧收获时节,卖蚕茧、翻绵兜、拉丝绵,长兴不少农村里不乏蚕农忙碌的身影。如今,与其说养蚕是为了经济效益,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坚持一种延续数千年的传统。

   晒丝绵

刘小芳告诉记者,村里不少村民还是坚持着养殖春蚕,养蚕人几乎都是和她差不多年纪的老人。“每年到了养蚕的季节,不养蚕感觉就像缺了点什么。”刘小芳一边熟练地翻绵兜,一边说道,“这门技术还是跟我外婆学的。小时候和外婆一起翻绵兜,年轻时跟母亲一起翻绵兜,现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翻了,以后就没人再养蚕了。”

记者了解到,长兴县今年 季春蚕茧收购工作已经结束。今年,长兴春蚕共饲养张,产出吨蚕茧,蚕茧收购价为元/担(50公斤),三个数字均比去年有所减少。

   煮蚕茧

和平镇庄里村曾是“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的蚕区。如今,沿着村道驶入,两旁农田挂满的是硕果累累的葡萄,或是枝繁叶茂的花木,难觅连片桑林的踪影。70岁的老蚕农徐显根显得忧心忡忡。

   

“儿子说要把这亩桑田换种成葡萄。”徐显根说,蚕桑的经济效益确实比不上葡萄,但他还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还在坚持养蚕的人之一。

   

走进徐显根家院子,只见白花花的丝绵兜正慵懒地躺在捆捆桑树梗上“晒太阳”。今年,夫妻俩摘下50公斤蚕茧后,卖掉35公斤,他们将剩余的茧子煮熟、泡水、晾晒干,做丝绵被。

   摘蚕茧

“今年蚕茧才卖了多元,没利润。”徐显根说,两年前,他将自家其他的4亩水田出租给承包户种葡萄,一年租金收入元。平时,他和老伴在葡萄园里打打散工挣些烟酒钱。到了养蚕季,再侍弄半亩桑园,打发打发时间。

   

据了解,长兴的蚕桑业主要分布在太湖之滨和西苕溪两岸,包括长兴在内的湖州地区是全国蚕丝生产中心。来自长兴县农业局的数据显示,20年来,长兴的蚕种生产张数从年的张下降到去年的张,桑园面积也同比下降了53%,曾经是全县七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的蚕桑业的地位正在慢慢弱化。老百姓更愿意投身到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等效益农业的“怀抱”中。

本文系 稿件

转载请联系掌上君,需标明来源及ID

如果你觉得这条新闻不错

请分享到朋友圈

邀上亲朋好友扫一扫下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804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