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乐山实小以劳树德,以劳育美潇湘晨报


盼望着,盼望着,草莓红了,蚕宝宝即将变成蛾姑娘啦……

“老师,那密密麻麻的软体动物是什么呀?”

“老师,那些绿色的叶子叫什么名字呢?”

“老师,它会咬人吗?”

“蚕”于他们而言似乎有些陌生……

近日,乐山市实验小学二年级7班在老师结合课程特点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蚕桑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是我们中国文明的起点,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蚕桑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孩子们带着求知若渴的眼神望着老师手中的小盒子,惊讶于那些小小的黑点点居然能变成白白胖胖的“蚕”,当接过的那一刻起,就已肩负起照顾它们的使命,小心翼翼地呵护。

“前期的孵化不能见光。”

“要给它们干净的环境。”

“它不能闻香水的味道。”

“涂了护手霜的手不能碰它。”

哇,黑点点变成小小的蚕宝宝了。

“它们需要吃细嫩的桑叶。”

“桑叶上不能沾水。”

小小的蚕宝宝,在“小主人“们的精心呵护下,一天一个变化,一片叶子很快就被啃得精光,身体越来越大,它们一生需要4次着眠,最后用白色的丝线紧紧地包着自己,完成它一生的使命。孩子们在这个过程,学会了养蚕的方法,见证了蚕宝宝的生命历程,了解了蚕桑文化,参与了劳动实践,可谓是收获颇丰呢。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

“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晨读时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伴随着四月的阳光,透过窗外的树荫映照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那是幸福,那是满足,那是希望!

“老师,老师,快来看”

“我们的草莓红了。”

“小辣椒长大了。”

“小番茄现在好像一个小小的绿灯笼呢。”

稀疏平常的事物在孩子们眼中却是那么的美好,尤其是通过自己的手亲自播种,每天观察着它们的变化,看到果实的那一刻,幸福感瞬间充溢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间。通过开发劳动教育的实践课程,让孩子们认识劳动之美,体验劳动创造,感受劳动价值和丰收的快乐,链接快乐生活,同时体验劳动成果的不易。在劳动实践体验中,把知识育人和实践育人美丽邂逅、幸福相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dl/1346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