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成都面食太好吃,苏东坡动情写下商品广告


/天府文化频道/出品

——诗文成都宋宴——

追溯古典川菜的文化和传统

展现文明的交融、碰撞、和谐与创造

向承载天府文化、城市生活

和时代指针意义的川菜致敬

川菜之名在宋代正式见于典籍,亦在此时走出巴蜀,扬名于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与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面食店》说:“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在都城开设的“四川饭店”中,“面店”是其中的一类专营店,可见宋代成都面食之普遍。

若问宋代成都的面食都有哪些,话题太大,怕是摆个几天几夜也未必能说清。所以,小布就先从当时的吃货们接受度比较高、可以说是成都“网红”面食的几样说起。

01

寒具

话说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儿魔性哈,浪费掉好几个脑细胞也没理解到底是指啥,不知情的,还真难把它和吃的联系到一块儿。

就是这个听起来有点儿魔性的食物,男神+吃货的苏东坡专门为它写了一首诗:“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这个面食,是手搓一种白色的食材成条状,然后过油炸,炸成后颜色较嫩*而略深。这首诗,据说是苏东坡应店家请求写的一篇“软文”,东坡把它写得色香味俱全、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吃食原地化身为“舌尖上的美味”后,引来一拨又一拨顾客,店家生意火爆得不得了!按照这效果来说,这首《寒具》算得上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商品广告诗”了。

应该很多吃货猜到了这个——馓子

那么,让苏东坡这么津津乐道的寒具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这首诗题下自注曰“乃捻头”,南宋学者林洪《山家清供》也说:“寒具,捻头也”,接着说“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数月,宜禁烟用”,做法与苏轼描绘的一致,而且交代了这种食品的主要用途,即“禁烟”时用。所谓的“禁烟”,指代的是寒食节,寒具之所以称作“寒具”,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它之所以在寒食节禁烟火期间被用来代餐,正因为它是油炸食品,可冷食且不易变质。

此时,有点儿经验的吃货是不是已经猜出这个寒具到底是个啥了?

猜是馓子的,也对也不对。先不要急着反驳,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宋代的寒具到底长什么样子。

这就是古代女子佩戴的缠臂金

因为据相关资料,寒具又叫“环饼”(圆饼),能称作“环饼”的,应该是圆形的拍揉的一个扁平体。加上苏轼描述制作过程时说“纤手搓来玉数寻”,古代一寻约是八尺,“数寻”的话,应该是要搓成很长很长的面条,这一点和今天的馓子制作有点儿相似,但不同的是成品后的形态:馓子是散开的一条条又盘结在一起的油炸食品,而诗中,苏轼是用“缠臂金”来隐喻寒具的形态。

“缠臂金”什么样子呢?就是臂钏,是一种古代女子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再缠绕于手臂的装饰品,所盘的圈数多少不等,几圈、十几圈的都有。这种饰品的奇妙之处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数道圆环,像佩戴着好几个手镯般美丽。苏轼诗中“压褊佳人缠臂金”就是说寒具炸好的形状就像女子的缠臂金被压扁后一样。

所以,苏轼所描写的寒具,更像现在通常可见的油炸饼,是环形轮廓、扁平状的饼子。据此我们可推测,和炸馓子时把散开的一条条面条随便盘结在一起的做法不同,寒具则是将长长的面条盘在一起,由里到外弯环成圆,再压为饼状,然后下锅炸熟,会更加香酥(据说是“脆如凌雪一路香,嚼着惊动十里人”)。而且,这种饼状的也不易被挤压而成碎末。(不知道为什么,小布这会儿想点一盘蚊香……)

今天的有些馓子,环形倒像是未“压褊”的“佳人缠臂金”,更接近“缠臂金”本来的样子

所以,宋代这种遍布全国(不同地域的宋代诗人诗中都有提及)的寒具,虽然和今天的馓子食材相近,也都是过油炸成金*,但模样确实不同。而且,考虑到食材的古今差异,苏轼吃过的寒具到底什么味道,我们也只能吃一口现在的馓子后再好好想一想了。

02

索饼

联系到寒具又称“环饼”,大家应该不难猜到“索饼”的形状了,顾名思义就是像绳索一样的面片,算是今天面条的雏形。

在成都吃了不少好吃的,以至于离蜀多年后都还在流着口水想念成都美食的资深吃货陆游,在《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一诗中,一口气夸了一长串四川的美食:“唐安薏米白如玉,汉嘉栮脯美胜肉。大巢初生蚕正浴,小巢渐老麦米熟。龙鹤作羹香出釜,木鱼瀹菹子盈腹。未论索饼与饡饭,最爱红糟并缹粥。”其中,就包含“索饼”。

关于这些面条的种类和具体口味,通过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北宋汴梁“四川饭店”里的面食情况,我们可能会有个大致了解:“有川饭店,则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其中,面食或疑似面食的名称与现今四川的称呼完全相同,如“鸡丝面”“三鲜面”“七宝棋子”“臊子”等。其中,“棋子”(即煮面块或宽面)这一称呼今天已很少用,但仍留在四川方言中;“臊子”即肉末,至今仍是四川常用的称呼。通过这些菜名可以看出,当时四川的面食不仅花样繁多,就连烹饪方法也丰富多样。这也难怪陆游离开四川后还在想念四川的面条。

03

红绫饼餤

这种饼在当时叫餤饼,是一种有馅的饼,类似于一种薄饼卷肉做的食品,有点儿像现在的锅盔夹肉,只是可能要厚实一些,吃的时候用刀切了吃。外面用红绫缠起以防散开。

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载,唐御膳房以红绫餤饼为重。当年有二十八个人中了进士,其中就有卢延让,皇帝很开心,赏赐每人一个餤饼,这足以说明,这种食物在当时还比较名贵,只存在于宫中。

吃了饼的进士卢延让到四川为官,就把这种美食带到了蜀地。他在年老时写道:“莫欺零落残牙齿,曾作红绫饼餤来”,当年吃过皇帝御赐的美味红绫餤饼的得意之情仍然溢于言表。宋代时,餤饼在蜀地民间已逐渐传开。大吃货苏轼觉得荔枝美味就扬言“日啖荔枝三百颗”,同是大吃货的陆游估计也不逊色,没准儿一天要吃三个红绫饼餤?

四川有美味的红绫饼餤,陆游居蜀中时肯定不会错过这份口福,但是,出川后怎么办?陆游有次生病,眉山的朋友前来看望,他欣喜之下作《病中忽有眉山人士史君见过欣然接之口占绝句》诗:“蜀语初闻喜复惊,依然如有故乡情。绛罗饼餤玻璃酒,何日蟆颐伴我行?”一阵寒暄之后,我们似乎看到虚弱的陆游两眼放光的神情,因为来人正是从盛产红绫饼餤和名酒玻璃酒的眉山来,这勾起了陆游对美味和美酒的想念,内心似乎也受到了某种抚慰,感叹何时才能重回四川再享受那番口福。

04

青蒿凉饼

“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北方苦寒今未己,雪底菠棱如铁甲……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这是东坡身居外地,在一个苦寒的早春,开始忆念家乡丰富的蔬菜所写的《春菜》诗。诗中除了盘点家乡的美味,更是扬言明年就递上“辞职报告”,流露出在“齿摇发脱”之前就能回到故里,再吃一次家乡美味的菜蔬制品的渴望。

在苏东坡想念的家乡美食名单里,就有一道“青蒿凉饼”。青蒿,是草蒿的一种,野生。含有苦味质、挥发油、青蒿碱和维生素A,有清热解*之功。“青蒿凉饼”就是青蒿汁合面而成,也属于宋代成都的一种面食。

05

豌巢

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殽。

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

——《蔬园杂咏五首·其四》

一个昏暗阴雨、雾气朦胧的天气(可能就像成都今天这天气),儿女都在厨房准备吃食,有酒有肉。诱人的香味飘出厨房,散进了陆游所在的小屋,窜入他的鼻息。他呆呆望着窗外的绵绵细雨,闻着和着酒肉香味的润湿空气,恍恍惚惚觉得此时、此身就在蜀地。

在这样情景中,他想到了成都的美食,一种叫豌巢的小吃。“巢菜有大巢、小巢之分,均为豆科野豌豆属植物。大巢就是豌巢,小巢又名野蚕豆。”而“笼饼”,按陆游的自注“蜀中杂彘肉作巢馒头,佳甚。唐人正谓馒头为笼饼”可知,“一盘笼饼是豌巢”指的就是一盘包有猪肉和豌豆(苗)做馅儿的“馒头”。根据现在对食物的精细分类,确切地来说,这已经不叫馒头,而叫包子。

06

春盘

除了豌巢和肉包的“馒头”,陆游在成都的时候,还吃过一种饼——春盘。

唐宋立春日盛行食春饼与生菜之俗,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为春盘。陆游有诗《立春前七日闻有预作春盘邀客者戏作》,讲的是诗人听说有人作春盘而未邀请他,想象“蓼芽蔬甲簇青红,盘箸纷纷笑语中”,文字间满是夸张的艳羡,更戏言“一饼不分空恨望,暮年知有几春风”,在戏谑之外,流露人生胜景难再的遗憾。

07

“胜肉夹”

宋代人喜欢食笋,《山家清供》里记载了一款煎制的素夹儿,叫“胜肉夹”。顾名思义,就是美味胜过肉馅的荤夹儿。宋人称面皮内包馅料的食物为“夹儿”。据了解,宋代馅饼的馅料种类和制作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在点心铺里售卖,像肝脏夹儿、蛾眉夹儿、笋肉夹儿、油炸素夹儿等等。面食与蔬菜、肉类的这种组合,很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肉夹馍”或锅盔夹肉、夹菜、灌凉粉之类的小吃。

“焯笋,蕈,同截。入松子、胡桃,和以酒、酱、香料,溲面做夹子。试蕈之法,姜数片同煮,色不变可食矣。”据《山家清供》提供的这份“胜肉夹”菜谱来看,这种比肉还香的夹馅饼,有点像今天成都的卤肉锅盔,只是它用的是没烤过的发面饼,夹的馅儿也没有肉。笋、菇、松子、核桃作馅夹在面饼里,嚼起来会比较爽脆、鲜香,虽没有一丝油腻之感,但馅料中每种食材都各具其香,从而给人一种胜过吃肉的感觉。

以上列举的几样宋代成都“网红”面食,除了在“四川饭店”等固定店面里出售,结合着当时成都民间节日的频繁和游乐活动的兴盛情形,一些服务于“逛吃~逛吃~”一族的流动摊点自然也少不了。所以,供应各种面点小吃的小商小贩的吆喝声以及这些小吃的诱人香味,自然也就成了当时的成都市井声和市井画面很重要的一部分。

屏幕前的你们

感受到约千年前的

那份市井气息了吗?

成都发布-成都晚报程艳艳李杨

编辑雪发

好吃更好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1147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