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典录》有云: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
周昕、周昂、周喁兄弟三人,活跃于三国汉季初期,隶属袁绍-曹操集团,曾多次参与*阀混战;然而,周氏兄弟的相关记载,却特别混乱。
比如初平二年()与孙坚争夺豫州阳城的人物,在不同史料中竟有三种不同记载。
《后汉书公孙瓒传》作周昕、《魏书公孙瓒传》作周昂、《会稽典录》作周喁。莫衷一是,舛谬至极。
关于这个问题,古今学者多有留意。裴松之、司马光、钱大昕等古代学者,卢弼、田余庆等近现代学者,对此问题均提出过个人见解。
本文主要就周氏兄弟的行辈与记载,梳理其履历始末。当然,介于存世史料有限,无法保证尽善尽美,权作一家之谈。
本文共字,阅读需7分钟
①周氏兄弟的族望与行辈
首先需要明确周氏兄弟的出身族望。
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的辞令,周氏兄弟出身扬州会稽豪族,被称作“当世俊彦,德行修明”。
周泰明当世俊彦,德行修明。--《檄吴将校部曲文》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先后仕宦于袁绍与曹操,许多脍炙人口的檄文,均出自陈琳之手。
“当世俊彦,德行修明”是学阀或门阀的特征。尤其是“德”,属于族望的标志。
比如何蘷在东曹掾任上提出的“慎德”(见《何蘷传》)、曹操提出的“至德之人”(见《求贤令》),皆如此类。
(何)夔言于太祖曰:“夔闻以贤制爵,则民慎德(治平尚德行);以庸制禄,则民兴功(有事赏功能)。”--《魏书何蘷传》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指高第名士)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求贤令》
更为重要的,是《檄文》后半部分提到的“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
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檄吴将校部曲文》
周即周昕兄弟,盛即盛宪,均为会稽名士。
(孔融)乃与曹公书曰:“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盛宪)尚存。其人困于孙氏。”--《会稽典录》
盛宪亦被孙策迫害,卒死于孙权之手。
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吴书孙韶传》
陈琳将周、盛并列,可见二家门第相似;“遗类流离,湮没林莽”则指代周、盛二家在孙策兄弟的迫害下,家道败落;可见家世曾经一度兴旺。
由此,周昕兄弟出身会稽门阀家族,无可置疑。
孙策平定吴会,诛其名豪
另一个问题就是周氏兄弟的行辈。
从现存史料看,周昕居长,周昂次之,周喁最幼。
周昕字“太明”,在《会稽典录》中被写作“大明”;在《檄文》中被写作“泰明”。古时三字通假,比如夏侯玄字太初(见《魏书》),一作泰初(见《魏略》、《傅子》),即如此类。
(周)昕字大明。少游京师,师事太傅陈蕃,博览群书。--《会稽典录》
“太”、“元”、“孟”、“伯”是很典型的“长子”行辈字,可知周昕年龄最长。
《会稽典录》中另有“会(周喁)次兄九江太守(周)昂为袁术所攻,(周)喁往助之”的记载。
会次兄九江太守(周)昂为袁术所攻,(周)喁往助之。--《会稽典录》
可知周昂年龄又大于周喁,而周昂既为“次兄”,长兄必是周昕,即周太明。
②“阳城之战”的人物勘定
从《三国志》、《后汉书》、《吴录》、《会稽典录》的记载来看,周氏兄弟*附袁绍,与曹操相友善,与袁术为仇隙。
周喁与孙坚战于阳城,周昂与孙贲战于九江,周昕与吴景争夺丹阳。孙坚、孙贲、吴景均隶属袁术,可见周氏兄弟的*治立场。
最值得注意的,是初平二年()与孙坚争夺豫州阳城者,究竟应该勘定为何人。
在《后汉书》、《魏书》、《会稽典录》中,此次事件的领*人物均不相同,兄弟三人,竟然人人有份。
《魏书》作周昂,《后汉书》作周昕,《会稽典录》作周喁。混乱悖谬,无以复加。
是时,(袁)术遣(豫州刺史)孙坚屯阳城拒(董)卓,(袁)绍使周昂夺其处。--《魏书公孙瓒传》
(袁)术遣(公孙)越随其将孙坚,击袁绍将周昕,越为流矢所中死。--《后汉书公孙瓒传》
(周喁)从公征伐,以为*师。后与(孙)坚争豫州,屡战失利。--《会稽典录》
二袁争夺豫州,战于阳城
稽核诸书记载,《后汉书公孙瓒传》提到的“周昕”,是可以最先排除的。
理由有二。其一是《后汉书》全书中,完全不见周昂与周喁的记载,将周氏兄弟的所有行动,完全归于周昕一人。但从彼时周昕的职位与驻地来看,他应该未曾北上。
周昕是丹阳太守(隶属扬州),曾在初平元年()资助流浪至此的曹操募兵。其幼弟周喁,随曹操出征,应该也在此时。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魏书武帝纪》
周昕本人,从现存记载看,未曾离开过扬州。
按《吴书妃嫔传》,袁术曾遣吴景袭击丹阳,驱逐周昕;按《吴书孙静传》,孙策讨伐王朗时,周昕领兵抵抗,战死。
袁术上(吴)景领丹杨太守,讨故太守周昕,遂据其郡。--《吴书妃嫔传》
(王朗)遣故丹杨太守周昕等帅兵前战。(孙)策破(周)昕等,斩之,遂定会稽。--《吴书孙静传》
王朗是会稽太守,周昕则是会稽豪族,可知周昕失去丹阳之后,实际没有北上,而是返回了会稽老家,并依附于太守王朗。
因此,初平二年()的阳城之战,参与者绝非周昕。
然而,在周昂与周喁当中,究竟谁是阳城之战的指挥官,史家又莫衷一是。
《魏书公孙瓒传》、《典略》、《资治通鉴》作周昂;《会稽典录》、《三国志集解》作周喁;田余庆在《孙吴建国的道路》中,亦勘定为周喁。
稽核史料,基本可以确定,阳城之战的指挥官,当为周喁。
理由有二。
其一是周喁的位置。
周喁在初平年间“从(曹)公征伐,以为*师”。
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喁,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为*师。--《会稽典录》
“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喁”,即指《武帝纪》中,曹操初平元年()赴扬州募兵之事。彼时周昕资助曹操二千丹阳兵,同时又把弟弟周喁托付给曹操,随从征伐。
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曹操)兵四千馀人。--《魏书武帝纪》
曹操赴扬州募兵,周喁随从征伐
在同年()曹操返回河内与袁绍会师之后,周喁也成为袁绍集团的成员。因此翌年()争夺阳城时,“袁绍所署豫州刺史”只能是周喁。
其二是周昂的位置。
按《会稽典录》记载,周喁出任豫州刺史时,周昂为九江太守,且正在被袁术攻打。
会(周喁)次兄九江太守(周)昂为袁术所攻,(周)喁往助之。--《会稽典录》
按《吴书孙贲传》,可知此事说的是“孙贲讨伐阴陵之役”。按《后汉书郡国志》,阴陵县隶属九江郡,可知周昂彼时确在九江。
(袁)术从兄(袁)绍用会稽周昂为九江太守,绍与术不协,术遣贲攻破(周)昂于阴陵。--《吴书孙贲传》
“九江郡”即“淮南郡”,是袁术的后方大营。袁术正式吞并九江,当在初平四年(),是年,袁术杀扬州刺史陈温。
(袁)术以馀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魏书袁术传》
从《吴书》与《会稽典录》记载看,袁术蚕食九江(阴陵县),自初平二年()已经开始。
综上可知,初平二年()时,周昕在丹阳郡(属扬州)、周昂在阴陵县(属扬州九江)、周喁在阳城县(属豫州颍川),兄弟三人分置一方,逻辑明晰。
③小结
周氏兄弟是汉末丧乱(-)初期的重要人物,虽然记载散佚,事迹多舛,但从残存史料中,依然不难看出其家族的重要地位。
周昕在丹阳抵抗袁术,被吴景所破;逃归乡里,又被孙策所杀。
周喁在阳城抵抗孙坚,小胜;返回九江,协助周昂对抗孙贲,战败,逃归乡里,遭许贡所杀。
九江太守(周)昂为袁术所攻,(周)喁往助之。*败,还乡里,为许贡所害。--《会稽典录》
周氏的“乡里”即会稽,许贡彼时为吴郡太守,吴郡位于九江之南,会稽之北,正好扼守周氏兄弟的去路。如此看来,周喁与周昂应该是在途经吴郡的半道,被许贡截杀。
周喁逃归乡里,为许贡所杀
周氏兄弟,虽然地位重要,活跃的时间却很短。
周昂与周喁在初平年间(-)便死去,寿命最长的周昕,也在建安元年()被渡江而至的孙策所杀。
《傅子》中提到的“孙策转战江东,诛其名豪”,其中必然包括了会稽周氏。即《檄文》中“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怆然”的真谛所在。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傅子》
初平二年(),周喁与孙坚战于阳城,周昂与孙贲战于阴陵。同年孙坚南下,被*祖所杀;周喁南下,又被许贡所害。殊途同归,其致一也,读之令人黯然神伤。
讽刺的是,周氏*附袁绍,孙氏*附袁术,二袁争雄,周、孙受死;岂城门失火、而殃及池鱼者邪?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11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