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吴地稻作蚕桑,与当地民间生产习俗,是经验


吴地发达的农作经济,对该地民众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想必然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该地民众的行为模式、习俗传统也必将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地民众中至今尚存的大量具有鲜明的稻作与蚕桑文化特征的习俗事象,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生成发展起来的。稻作生产是吴地最为重要的生产方式,其具体过程主要包括浸种、播种、栽秧、耘田、施肥、除草、收割、贮疲等等。长期以来,当地民众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经过了无数代人的沿袭和传承以后,便逐渐发展成为各种具有鲜明的稻作文化特色的习俗事象。例如旧时吴地农村中广泛流传的浸种习俗、开秧门、关秧门习俗,驱虫禳灾习俗,请龙求雨习俗等等,都是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习俗形式。浸种、播种是吴地稻作生产中首先进行的生产工序。按照当地衣村中的习惯,开春后不久,农民们便要选择良辰吉日浸种。浸种时大多选择桶或缸作为容器,将谷种倒入其中,然后加以清水并用棒搅拌数圈,使混杂其中的杂质浮起。将杂质捞尽后,盖上缸盖,有的还要在缸盖上放上一些辟邪之物如柳条、镰刀、蕤衣、箸帽等等。等到谷种长到半公分左右时,农民们便将其挑到事先已经型过的田中撒播落谷。撒种落谷的日子一般也要事先选定,届时也要进行一些辟邪之类的动作。如撒谷时先撮7粒谷子放在田埂上,用脚将其踩入土中,一边口中还要喊一声“劈煞”。据说这样做后便会使播下的谷子顺利发芽,并防止邪祟对稻谷的侵害。栽秧是是地稻作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当地民众对其极为重视,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民俗行为方式也特別多。按照当地民间的习俗,栽秧的第一天称为“开门”。此目早是人们要备好酒菜和米仮请所有劳动力饱食一顿,特别是那些要请许多帮工来帮助栽秧的人家,此日更是必须备上酒肉招待众人。张春华《沪城岁时術歌》云:“稻垄连阡水气凉,烟雨笠到云庄。开提香送新熟,八村周款插秧。“旧时嘉兴、嘉善一带的农家也类似的习俗、程兼善《枫泾杂咏》云:“*霉时节雨霹,饼每成酸司疗饥不是乡村风格古、人四月本来稀。”栽秧期间,当地农村中除了要有丰盛的正管以外,还要制作各种糯食点心,以补充强体力的消耗。吴地衣民在栽秧、拔秧、挑秧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形式。例如以前当地区的农民在开始插第一行秧苗时,规定必须首先由东家下田栽插,此举称为“领头棣”。如果东家不善于插秧或因事不能到场,也要由东家委托其他人代替。据说这样的做法可使整个的栽秧工作完成得既快又好,并使今后的稻子长势茁壮。众人进入秧田后,必须按照一定的行距和速度栽插,插的秧苗要抵直不歪而深度适当,否则就会影响秧苗的发育生长。当地农谚云:“秧苗插得正,上讨露水下讨”、“浅栽扎根快,转青早发棵”,这些谚语反映了当地农人在长期的稻作生产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所具有的习俗。出于对水稻的崇敬,当地农民在栽秧过程中对于各种与秧苗有关的东西都有着些较为特殊的处理方式,由此而形成了许多具有一定迷信色彩的传统习俗形式。例如旧时吴地农民在插秧时规定不能用手来传递秧苗,不能把秧苗抛到别人的身上,插秧时要左脚先下田,插秧时要先用秧田水漂洗双手。插秧时解下的秧绳不可随便扔弃,而要将其塞进泥里,插剩的秧苗也不能随便丢弃,而要将其成把地竖放于田中等等。拔秧和挑秧是与插秧有关的另外两道工序,这些工序进展顺利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插秧工作的质量和速度,因此当地农民对于它们也十分重视。在拔秧时,农民们先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拔起一把秧苗,在水中洗净泥巴,然后合于一处,中间留出一个空隙作为“秧门”,再用稻草扎紧。挑秧的工作虽然较为简单,但其中也有许多讲究。例如装秧时畚箕底部两侧的两个秧必须根朝里,叶朝外摆放,而其余的秧苗则要根朝外,叶朝里摆放(此举称为“露青”),最后一只秧要分开秧门,竖跨在秧担上。秧担必须装得满满的,以寓今后稻谷丰收。插秧结束的那天,当地称为“关秧门”,此日收工须比往日早,至迟也必须在太阳下山前。当天晚上东家也要以丰盛的酒菜招待众人,有些地方席间还要食米团、麻糍等等。如果有延请而未到者,则以此点心相送。吴地民间稻作生产过程中另一项重要的程序是驱虫禳灾。水稻生长过程中极易发生病虫灾害,它们要求人们必须拿出科学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解央和防范。但是在旧时,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大都只能采取一些较为原始和消极的方式来予以应对,其效果当然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在水稻抽穗之时各种虫灾随之而来,当地民间大都是在稻田中插上一把扫骨或者钠头,上面撒些粪水或其他的污秒之物用以赶走害虫。有的则是到附近的水潭中取回“圣水”,将其撒在自己的田里,以作防虫之策。更多的则是到刘猛将神的庙中请出神像,绕村子巡游几岡,希望通过神灵的力量来战胜虫灾。在遇到干旱时,旧时吴地的民众所采取的对策也主要是禳灾性质的活动,其中尤以青龙为最有代表性。青龙时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大批人马在族长的带领下磁着锣鼓,放着铳炮,浩浩荡荡地来到龙潭(即村外某条河流)旁祭祀一番然后从龙潭中提出一些鱼虾、泥鳅之类的小动物当作龙神拾回村中,以祈它们能廊法隆面除此之外,养蚕季节还有不少禁忌,如不能到人家屋子旁边去研草(因为草代表蚕花、蚕运);蚕宝宝入眠时,不能在地里浇粪;炒菜时不能起油锅。蚕室内饷若发现有蛇,不能声张,而只能说“青龙来了。”发现低蚕也不能声张,最多只能称之为“白货”。养蚕时还有许多语言禁忌,如“笋”叫“长头”或“头高”,吃笋叫“吃长头”;小孩睡觉叫做“安置”:盐叫“成塌塌”;酱油叫“黑塌塌”;油叫“下水走”,虾叫“蚕花弯转”,吃豆腐叫做“吃白肉”等等。这些行为与语言禁忌固然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许多禁忌中也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例如禁忌外人在养蚕期间进入蚕室实际上是一种为了防止将病菌带入蚕室而采取的措施。由上可以看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吴地民间形成了相当丰富的有关稻作蚕桑方面的生产民俗事象。这些民俗事象是在吴越地区那种典型的稻作与蚕桑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经验总结与知识积累,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当地稻作蚕桑经济的特点以及稻作蚕桑经济与当地民众生产行为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1248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