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关于银杏大蚕蛾的茧


这是一个弄巧成拙,复又化拙为巧的故事。

银杏大蚕蛾,听上去就很接地气的名字。分布特别广,属于大型昆虫。

次见到它的幼虫,是年在西天目清凉峰,参加绿镜头的活动。看到树枝上壮硕的毛虫,我十分兴奋。虽然本人惧怕昆虫,但是比较喜欢毛虫和青虫,因为它们的腿很短,整体看上去很简单。说白了我就是惧怕一切复杂的事物。

我如获至宝,把它粗暴地从树枝上扯下来,把玩了一会放进裤兜里。幼虫身上的毛很硬,摸上去有胡茬的感觉。

转过一个山坳,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漫山遍野都是银杏大蚕蛾幼虫!我兜里的宝贝急剧贬值,我趁人不备,把它掏出来偷偷扔掉了……

银杏大蚕蛾幼虫食性极广,遇到合适的年头就会大爆发。不过奇怪的是,它并不喜欢银杏叶。我也从来没有在银杏上见过它的幼虫和茧。人工饲养环境下,但凡有别的叶子吃它们都不会选择银杏。所以中文名里的寄主也不是万能的。

其实我到现在都没有拍到银杏大蚕蛾的成虫。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如果你经常去野外晃悠,就一定会对它们那些镂空风格的茧过目不忘。

新鲜的茧会拉扯叶片形成一个叶巢,只有小部分结构露在外面。但是陈年老茧上的枯叶会逐渐剥离,很容易从头顶的树枝上发现。

本月初,我从午潮山捡回了三个黑漆漆的老茧子。最近我开始收集自然物,它们比较常见,个头大,关键很容易唬住没见过它的人。茧子的材质其实就是真丝,虽然经过了若干年的暴晒,它们依然很有韧劲。我突发奇想,如果对它进行漂白,它的颜值是不是马上就非同一般了呢?然后可以做好多工艺品,比如剖开一半做小首饰的内层包装,或者在里面塞入小灯泡什么的。

目前这个时期,每个人家里都有大量的消*水。我找了个小茶碗,把茧子泡进去。马上有微小的气泡不断涌出来,在水面形成白白的一层,附着的枯叶碎片也一点点掉落,茧色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浅。15分钟以后,已经明显变为浅褐色了。哈哈,胜利就在眼前!

忍耐了2小时后,我去检查,茧的颜色更浅了,但是好像比原来少了一些。我拨拉了一下,糟糕!它们大部分都溶解了!

我把仅存的部分重新泡进清水里,忧心忡忡地看着这些残渣。或许它们还有利用价值。于是我把水分沥干,摆到白纸上。嗯,看起来还不错。三维的装置艺术是玩不了了,但二维的书签还可以试试。

残片保留了一些茧的空间结构。当我从侧面进行拍摄,当时的光影恰好构建出一个迷人的三维场景。我抓住瞬间的灵感,调整策略,把这个时刻尽可能还原并定格。下面的照片应该是这一堆残片的艺术生涯中最美的一刻了。

除了恰到好处的视角,拍摄的关键是闪光灯要从后面给光,这样才能让前方那个昂起的部分颜色深重,从明亮的背景里彰显出来,并加强场景的空间感。它顶部那些枝节肆意张扬,这都归功于消*水的*斧神工。

我着实钟情于这照片,它带有一点盘龙之势,当被赋予不同的色彩倾向时会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通常这种杂乱的东西我都能看到具象的场景,不过这一次我 眼并没有看出来,我的潜意识看出来了,但是它没告诉我。

过了个把小时,我才找到答案。那个昂起的部位像一个国王的头颅。它戴着荆棘*,表情痛苦。这个场景于是有了亡灵重生的积极意义。并且让我在当晚做了一个林中王国的奇幻史诗大梦。

头颅的形象如此饱满,甚至可以作为品牌LOGO。

当然,书签还是要做的。我选取6寸膜有个好处:最终确定的书签尺寸(7.5cm×15.0cm)几乎和目前手机的6寸屏完全一样,我可以在手机上显示不同构图的底版,来调试实物的摆放。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展开压平,消*水泡过的茧很脆,展开的过程产生更多的碎片,不过这些小的碎片呈现出来的样子也很好看。

静电的干扰变得无足轻重,现在的难点变成了如何进行构图,把它们摆放自然,疏密有致。这需要很高的美学修养,我并没有,所以我拼尽全力摆一个不那么难看的出来。

这种书签因为材料相对容易获得,所以可以制作多个。我想可以通过临摹立面配景树来提高这方面的构图能力(挖了个坑)。

背面用了一张生态照。总之,这是目前我比较满意的书签啦!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赶紧用它!用它!

本次制作过程相对简单。把它推出来,是想在此总结一下我的设计观和生活观:用生态的、连续的观点看待事物的价值,要善于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从平凡中看到精彩。

杨小峰

谢谢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740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