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169853.html二月的天仍冷湿难耐,
然而在这花园的上空,
天穹投下明澈的目光,
世界一天比一天年轻。
——俄罗斯·蒲宁顾蕴璞译
中国人对于春天不至于猝不及防。因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日,辞旧的内容相对短暂,而迎新更多地成为主题。一年的收成已经纳入粮仓,好坏多寡已经是既定事实,用老辈人的话来说:“不管怎么样,年还是的得过。”戏文里也唱,“年年难过年年过。”年本来是收成,后来成了关卡。大概是过去农业是靠天吃饭,又有各种税捐劳役,一年到头所剩无几。所以,年就成了关。过了这个关,就是春天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不管去年怎么样,只要到了春天,庄稼和希望又可以播种。谁说今年不是好收成呢?总能多收个三五斗,有了余粮就可以喂小鸡,小鸡养大了可以换羊,羊养大了可以换牛,牛换来又可以耕田……经济学就是从春天开始的。
请原谅,这里把人们对于春天的需求说得过于现实了。但事实上,大多数关于春天的诗歌之所以产生,很大程度是因为物质的匮乏。物质的匮乏首先催生的是对物质充实的想象,其次衍生出对于世界的敏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很少会去写“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日食万钱尤无下箸处”的人也很少咏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所以,当人们播种下新一年希望的同时,对于风霜雨露、桃红柳绿、鸟啼莺声会格外地清醒,对于更为细微的变化也能够一一体察。
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轻细到几乎没有声音,但还是被诗人敏感的耳朵捕捉到了,仿佛能够看到雨水在大地的肌肤里一丝一丝划过的熨帖;又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远远望去,草色若有若无,有无之间,一种朦朦胧胧的青葱蓬发就映入眼帘;再比如,“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风啊雨啊,愁的是那些桃啊李啊的城里人,我们乡下人看得多了、见得惯了,该养蚕养蚕,该放牛放牛,趁着荠菜还没开花,还可以挖一些充充饥肠,做做菜羹。有风有雨,二月的天又湿又冷,春天就在溪头荠菜花上摇摇晃晃了。
所以,写诗肯定不是“吃饱了没事干”,而是没吃饱找事干。每一年春天,总会有人来问,啊呀,怎么让孩子去找春天?我们会说,你去看桃花红、李花白、菜花*啊,你去找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啊,你去听风儿细、雨儿滴、云儿移啊。现在,如果还有来问这个问题的,需要反问他们:你们的孩子,一天吃几顿啊?是不是感觉吃得有点过饱了。
如果孩子们低头走在路上,他哪里会看得到“天穹投下明澈的目光”?他可能会背诵“世界一天比一天”,然后打个饱嗝,把肩上书包往上上掂一掂,然后,继续吐出“年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fz/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