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小木耳脱贫,茶产业致富,养蚕缫丝增收


光明日报记者陈晨王远方张哲浩

“看一看,我们的木耳个大肉厚,没有任何污染……”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的木耳展销中心里,26岁姑娘何锦漪正在大厅一角做直播。这个记录了柞水木耳种植进化史的大厅,也见证着“小木耳,大产业”的发展历程。

云雾笼罩下的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茶山,多了几分清秀柔美,不少游客漫步于此。蒋家坪村*支部书记罗显平最近时常泡在茶山,看看茶树的长势,盘算着“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路子怎么走得更宽。

选茧、洗茧、缫丝、翻丝……石泉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车间里,经过近20道工序,雪白的蚕茧变成银丝。作为汉代“鎏金铜蚕”的出土地,在石泉,时光流转千年,养蚕缫丝业依然繁荣。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小小的黑木耳做出了大名堂,绿叶子的香气飘出大山,小白蚕“吐”出了致富路……在三秦大地,“黑”“绿”“白”产业映照出的,是多彩的小康生活。

木耳做出大产业

秦岭多宝,木耳是其中之一。可直到几年前,金米村村民肖青松都没觉得木耳这个“宝”有多大价值。“我们的木耳虽然品质很好,可祖祖辈辈种木耳,靠天吃饭产量低,还得为销路发愁,种个小木耳咋就能致富?”接到村干部劝他回乡种木耳的电话时,在外打工的肖青松心里直犯嘀咕。

肖青松的担忧不无道理,要把木耳产业做成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首先就得解决“靠天吃饭产量低”的问题。对此,柞水县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团队并成立工作站,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并大面积推广。金米村还引进5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年产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发展5个智能连栋木耳大棚。

年,选择回乡的肖青松发现村子变了,木耳种进了大棚里,甚至连销售方式都变了,他亲眼见识了“直播带货”的力量。看到眼前的变化,肖青松有些心动,但仍有担忧。“当时以为需要投入很多成本,怕自己拿不出这么多钱。”肖青松说。

不过了解清楚村里的*策后,肖青松的顾虑彻底没了。原来,在金米村,“借棚还耳、借袋还耳”的模式让贫困户无须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业。村集体免费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户将成品耳上交统一销售,村集体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还给农户。年,肖青松承包了两大棚木耳、3.36万个菌袋,年收入四五万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现在,金米村的木耳越来越有“含金量”:农户通过自己的手机就能控制大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还能及时查看木耳的生产情况;木耳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只需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1119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