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细谈我国历史上与东罗马帝国的密切联系


小编今天给大家讲讲历史上我国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联系。

在我国的史书中,古代罗马帝国曾被称作黎轩、黎轩、聋轩、犁键、海西、大秦或拂、拂僚、拂临、弗林。黎轩之名最初见于《史记·大宛传》,据载:“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这里提到的“黎轩善眩人”即罗马的魔术师,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来中国的罗马人。

《汉书、西域传》中有犁靳之名,《张骞传》中又作轩或骊轩。据载:汉武帝“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藓轩、保支、身*国”,这是西汉时我国派使者赴大秦的明证。而大秦国人亦于此时开始东来,当时,张掖郡有骊轩县(在今甘肃永昌南),可能是为轩国人东来聚居于此而得名。

又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一名犁键……其人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公元年(后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微外献象牙、犀角、玳理”。这里指的大秦王安敦正是公元年至年在位的罗马皇帝马克·奥里略·安东尼阿斯。公元年,三国时期之孙权*武五年有大秦商人秦论来到东吴,见到了孙权并和他谈论过大秦的风土方物。公元年,西罗马灭亡之时,正当中国南北朝的刘宋末年,此时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并自称罗马帝国,故在我国史书上继续沿用了大秦的名称。其实此后的大秦,实指拜占庭而言。

拂林之名在我国古代文献上,首先见于隋代装矩的《西域图记》,而在《旧唐书·拂传》中则更明确地指出:“拂森国·名大秦”,且对当时拜占廷的记载也更为详尽。由于隋唐时期我国国家统一,中西交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唐代,拜占廷与我国通使凡五次,我国与拜占廷之间已建立起直接的通商和通使的关系。当时,拜占廷输入我国的物品,既有本国的特产,如玻璃、琉璃、珊瑚、海西布(呢绒)等,也有转运来自世界各地的物产和我国进行交易,其中如玛瑙、车渠、水晶、琅环、金钢、苏合、熏陆、郁金香、珍珠、玳、 等项,都是 统治阶级享用的 品,价格昂贵,可以取得一本万利,并以此来换取我国的绢丝之类贵重特产。

拜占廷传入我国的东西,除主要用于交换的商品外,其民间杂技也随着拜占廷人的来华而传入我国,大大丰富了我国人民的艺术生活。据《后汉书》记载,公元年(后汉安帝永宁元年),掸王“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新唐书·拂袜传》也有记载,称拂袜“多幻人,能发火于颜,手为江湖,口衢耗举,足堕珠玉”。拜占庭的幻术家深受中国观众的欢迎,对于我国的杂技艺术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由于唐代东西方之间的交通大盛,随着西亚的伊斯兰教、袄教、摩尼教的传入,拜占庭信仰的基督教的一派—聂思脱留斯派,即景教也在此时开始传入我国。公元年(明熹宗天启五年),陕西盏屋发现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证实了景教在唐时传入中国的情况。据载,唐太宗贞观九年(年)大秦景教开始传到我国长安。贞观十二年(年)在我国首都长安建造起一座景教寺(亦称波斯寺)以后,玄宗正式下诏,改波斯寺为大秦寺。景教僧侣除在中国建寺外,还从事译经工作,至会昌五年(年),唐武宗下诏拆毁佛寺,勒令僧尼还俗,并令“大秦穆护袄僧归俗”,此后,景教在我国便渐趋绝迹。

在我国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我国的伟大发明——育蚕法的传入拜占庭。早在希腊时代,我国的蚕丝与丝织品即已传入欧洲。但是,由于路途遥远,交通困难,加以所经各国,关卡重重,以及居间商人的垄断,丝绸运到欧洲,几乎与*金等价,极为珍贵。据说在查士丁尼在位时期(-年)有两个僧侣从印度来到拜占廷,求见东罗马帝国皇帝,陈述他们能设法可使拜占廷不再向自己的敌人(指波斯人)或其它外国人购买价格昂贵的丝绸。

因为这几个僧侣曾在中国居住多年,熟悉中国养蚕的方法,他们向查士丁尼介绍蚕丝的来历是从一种虫子嘴里吐出来的。他们表示,虽然不便把活的蚕虫带到拜占廷,但可以将蚕子带来,只要把众多的蚕子放在暖房中,就可以培育出幼蚕来,然后喂以桑叶,就能吐丝作茧,得到上好的生丝。查士丁尼允许他们若将蚕子弄来,必将给以重酬。就这样,由于这两个僧侣把蚕子从中国带到拜占廷培育成蚕,才使东罗马领土上出现了自己生产的蚕丝。由于养蚕维丝需要复杂的技术、积累长期的经验,因而拜占廷的养蚕业发展很慢。尽管如此,拜占廷在中世纪很长一段时期中,仍垄断着欧洲的蚕丝生产和纺织技术,拜占廷终于成为欧洲最早养蚕巢丝和生产丝绸产品的国家。大家之前了解历史上我国与东罗马帝国的联系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1129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