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https://m-mip.39.net/nk/mip_5154125.html“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
这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在隐居时所作的一首诗,全诗自然和谐,清新恬淡,描绘了山村田园当中的自然风光与闲适平淡的生活。虽是山庄当中常见的画面,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极具美感,恬淡的生活更是引发向往和欣羡之情。而作为田园山水诗人,诗人在*治失意之后,也过上了半山半隐的生活,加上对悟道极有兴趣,使得诗人的诗中总是具有无限的禅意,每每读之,总能令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这也是王维山水诗的一个魅力。
而谈到背景,就难免要联系诗人的生活。诗人早些年步入仕途,总体算得上顺遂,只是后来适逢局势动荡世事变化多端,于*治上偏于失意,见惯了官场上的沉浮、黑暗与风雨如晦。加上诗人本身就因家中原因,对佛文化与禅道具有研究,这也使得诗人后期基本上退出庙堂,寄情山水与田园,逐渐归隐林间。而在他的诗篇当中,不乏描绘自然风光、湖光山色的诗篇,极尽美妙,美丽的山水与田园之景仿佛藏于他的笔端、落在他的诗中,也因此人皆道,他的诗中有画。
首先看第一、二句“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落日的余晖斜斜地照在这座小山村上,被农夫驱赶着的牛羊也回来了,慢慢地走进狭窄的巷子当中。在前两句当中,诗人就描绘出了一幅平淡却又安详的山村风光,余晖倾洒而下,小村庄被笼罩在淡淡的余晖之下,回家的农夫将家中所饲养的家畜赶了回来,颇有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意味。虽然诗人所描绘的景致是很稀松平常的,但是却给人一种十分恬淡的感觉。
“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当中,因为暮色已至了,村中年纪很大的老人惦记着尚未回家的牧童,于是拄着拐杖来到了木头门槛处,等待着放完牛的牧童回家。这两句当中,诗人描绘出了一个等待牧童回家的老人形象,老人翘首以盼,等待的也许是孙子,也许是外孙,但无论是哪一个,都足以见到老人的关切、担忧与惦记。虽然描绘的画面依旧是很常见的,但却流露出了潺潺的温情。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则是将视角转移到了事物与景物之上,现在的时节当中,田里面生长的麦子禾苗十分的挺秀,远远的还能嗅到风中传来的麦苗香味,除了麦苗的气息,还能听见山林间野鸡的鸣叫声,原来已经到了野鸡求偶的时候了。除此之外,碧油油的桑叶变得稀疏起来了,吃饱了的蚕虫也陷入了沉眠中。在这两句当中,诗人描绘出了十分恬淡美好的山村画面,野鸡鸣叫,麦苗散发着清香,绿油油的桑叶,陷入睡眠等到破茧成蝶的蚕。画面十分的明净,仿佛诗中有画,静谧又安详。而野鸡的鸣叫是在以动衬静,强调山村当中暮色已至时的宁静,正因为这一份无人打扰的宁静,仿佛世外桃源一般,野鸡的鸣叫声音才如此的醒目。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是在继第三、四句之后,继续写等待牧童归来的野老,老人站在木门前翘首以盼,结果没等来牧童,反而先等来了锄地归来的农夫。乡邻之间显然关系很是和睦,打过招呼之后二人闲闲交谈起来,显得十分有人情味。最后一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是诗人在目睹山村暮间时分的安详与和谐之后的感想,因为见到这么温情的画面,诗人也很羡慕这样的清闲与隐逸,心中不觉生出几分怅惘的心绪,微微垂首,且行且吟那首《式微》。全诗自然清新,恬淡隐逸,诗中有画,极其诗情画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11340.html